再谈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再谈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秦俊峰

秦俊峰河北省魏县车往中学

老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与引导,要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公因式进行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行因式分解,一直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勉强接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

1、“以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理念落实得不够。特别是在老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这样做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2、这节课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够,应针对学生进行备课。学生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概念后,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容易接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接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3、课堂上不能“过于求全”。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才觉得完美,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知识点,老师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我们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提供方便。

1、由学生的回答机智地制造一些小幽默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只有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生成的各种问题,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着教育智慧。教师如果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而学生的幽默精神正是学生心灵自由的反映,也正是学生创新的条件,因此,利用得体的小幽默,创设轻松氛围是数学教师运用教学机智的主要表现。但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创设轻松氛围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分寸。

2、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中,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尽可能地考虑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变量与函数》中,同学们对自变量与因变量有深刻的理会:在同学们自学后,我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能否例举出一些函数的例子来。

有同学说:“爸爸每个星期给我15块钱,所给的星期数与钱数是一种函数关系,即用x表示星期数,用y表示所给的钱数,那么y=15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很好,这位同学举的例很实在,能把函数的知识与生活结合一起。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呢?”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环境中汲取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题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3、充分利用好教材和挖掘新题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数学教材与以前的教材大不一样,数学内容的引入注重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材内容的编写,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编写的一些内容,既能适应较高学生的需求,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教材内容的叙述,适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阅读材料等,这些栏目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体验和感受。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部分的内容更能从生活中取出题材让学生探究,如在讲到相似对应求物体的高时,如何求在教室里能看到椰子树、槟榔树、学校悬挂国旗、水塔、教学楼等物体的高;在讲到“统计与概率”中的抛掷硬币和抛骰子、“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买彩票中奖的概率;端阳节如何检验棕子是否熟时用到的样本估计总体等许多身边的题材,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课堂上增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又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上应重视、相信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人我们应当重视和相信学生,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自学,不只是单纯地看书,而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少讲、精讲,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讲解题的思路、突破口是什么、所用的知识点又是什么等,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学生、教师补充,讲错了的,学生、教师一起更正。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师要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