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浅议

晏成方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操作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合作、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作为担负培养未来公民之职责的学校教育,理应提早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搭建平台。因此,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努力实施。

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课还是综合课?如何切切实实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探索。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的理解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共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15项内容。笔者认为语文课“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实践性强。通过实践活动,能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能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2.综合性强。各项学习活动均具有多元性目标,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学习方法多种多样。3.操作性强。各项学习活动内容具体、目标要求模糊但指向清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完成不同水平的任务。4.方法和手段是“活”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考察、采访等,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

二、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组成有效学习的合作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从兴趣、能力、家庭住址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结合成比较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学习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教师帮助各小组完善计划,指导他们怎样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

2.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为例,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不仅限于人们最熟悉的纪念屈原,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需要从有关书籍和网络上搜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既要充分利用身边已有的资源,还要敢于、善于向身边的人“求助”,请他们帮助自己。在信息处理上,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记录、音像收集、动手操作等,以利于交流和展示。

3.凸现语文学习要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落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因此,它的实践性、综合性都要立足“语文”。学生刚刚踏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门时,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因素上,兴趣点落在“好玩”上,而忽视了“语文”的习得。因此,教师要意识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以下一些规模小的活动:

贴春联:1.我知道了为什么贴春联──

2.我搜集了一些有关春联的知识──

3.我们搜集了很多春联──

4.我写了一副春联──

贴门神:1.我听说了为什么贴门神──

2.我了解了门神的来历──

吃年夜饭:1.我知道一些吃年夜饭的习俗──

2.我想告诉大家我家是怎样吃年夜饭的──

祭祖:1.我了解了为什么祭祖──

2.说说我家的祭祖场景──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就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相信只要我们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一新课程的目的,切实把握它不同于其它单一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有限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力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能真正发挥其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