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1例Q热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 1

急诊1例Q热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周景超

周景超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100048)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247-01

Q热是由一种叫做Q热立克次体的病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疾病,Q热病潜伏期2~38d,通常为12~19d。起病急骤,恶寒战栗,体温迅速高达39~40℃,呈驰张热,体温持续5~14d后下降,有时发热与无热期可交替出现。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腰肌和腓肠肌痛,眼眶、关节、胸部疼痛也时有发生。较少伴发肝炎、肺炎,个别有腹泻,或偶见皮疹。可并发脑炎、脑膜脑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本病流行病学特征,呈散发,男性青壮年多见,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牧场、屠宰场、皮革或肉食品工厂暴发流行。2014年4月7日我科收治一位Q热患者,经过3天的检查治疗及护理后于4月11日转入309医院继续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主因“间断发热20余日,最高体温达39.7,午后及夜间体温相对较高,伴剧烈头痛,腓肠肌疼痛”经外院就诊后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诊治于2014年4月7日12点由急诊平车推入急诊病房。入院时T39.7℃P123次/分R40次/分BP104/55mmHgSPO297%,立即给予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L/min。胸片示:右下肺少量炎症;B超示:脾肿大;超声心动示:少量心包积液。查血白细胞:14.1G/L,N:79%,生化结果:肝功能多项异常,遵医嘱给予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患者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营养状况差。急查血清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加之临床表现而确诊,因患者疾病具有传染性于11日转入309医院治疗。

2护理

2.1.1发热的观察及护理患者出现发热39℃以上,保持室内空气通气,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保持口腔清洁,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保持床单位、衣服干净干燥,及时更换;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以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一定警惕体温持续升高。高热期间定时监测体温变化,每小时测量一次,准确记录体温动态变化情况。持续物理降温,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防止冻伤。

2.1.2加强消毒隔离和职业防护目前认为Q热患者有明确的传染性,因此加强消毒隔离是重要环节,给予患者安置单独病室进行隔离,单独护理,严格限制探视。病房内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2次,每次30分钟,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或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口鼻,出病房活动时要戴口罩。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均正确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和医用鞋帽、戴橡胶手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用后所有物品归类集中放置,统一处理,

2.1.3并发症的护理各地Q热病的病死率不一,而死因多为肺炎、心包积液,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DIC等并发症,特别是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所以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故在静脉输液时,一定要按医嘱控制输液速度,经常巡视病房,对每个患者应做到细致的观察,病情出现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出现肺炎患者,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排痰等。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控制滴注速度,以免引起肺水肿;

2.1.4心理护理Q热病目前还不容易确诊和多见,加上反复高热。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在病人清醒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感受,针对性的交流,必要时讲解关于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增加患者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耐心解释和细心护理,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项检查,治疗和护理的目的,使其处于主动接受治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

3讨论

立克次氏体以鼠类为储存寄主,以某些节肢动物(虱、蚤、蜱或螨)为媒介传给人类。通过节肢动物的粪便污染人体伤口或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而感染人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典型症状,并做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族等均可治愈病人,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接触及虫媒传播,对于医务工作者不要有排斥和厌恶心理,尤其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思想工作,倾听患者主诉,站在患者的立场,体现优质护理和人文主义关怀;工作中必须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并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认真施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忠,陈桐,黄捷通.山东省畜间Q热血清学初步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6,(1):121.

[2]张启恩,艾承绪,刘玉堂,等.新疆西北地区蜱传斑点热、Q热等血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3,(2):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