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纵行切口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2-12
/ 1

俯卧位纵行切口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陈轼李江彭慕牛刘鸿程赵伟李强

(湖南省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南岳阳414000)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23-02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纵行切口对多发性后肋骨折手术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选取合适病例,采用俯卧位、纵行切口,应用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通过术中固定过程以及固定部位综合分析俯卧位、纵行切口与传统手术方式的不同之处。结果本组13例病例均随访1-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骨折固定理想,所有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最高固定部位达第3后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解决了传统手术方式对后肋骨折内固定的局限性。结论采用俯卧位、纵行切口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中具有显露清晰、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能将第2后肋以下的肋骨固定,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俯卧位纵行切口肋骨骨折内固定

肋骨骨折在胸部创伤中甚为常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大部分的肋骨骨折可经保守治疗治愈,近年经过临床试验表明选择性的肋骨内固定更有利于患者恢复。笔者自2003年5月-2008年10月采用俯卧位、纵行切口,应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对13例多发性肋骨骨折行内固定,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3例均为新鲜多发性后肋骨骨折,男9例,女4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6.8岁,其中堕落伤3例,车祸伤8例,重物砸伤1例,踩踏伤1例;右侧7例,左侧6例,本组无双侧后肋多发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其中第2后肋骨折2例,第3后肋骨折2例,第4后肋骨折5例,第5后肋骨折4例。合并反常呼吸10例,创伤性湿肺1例,血胸或气胸2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胸片检查,确诊有多发性后肋骨折并移位。

1.2手术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于弓行架上,双上肢曲肘呈环抱状至于手术床上,尽量使肩胛骨外移,常规消毒铺巾。根据肋骨骨折部位以位置居中的肋骨为中心作纵行切口,暴露骨折端,清除骨折端的血凝块及软组织,无需过多地剥离骨膜,将肋骨解剖复位,碎骨块放回原位,取相应型号的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置于0~5℃的无菌冰生理盐水中,浸泡3~5min,用撑开器分别将四对齿臂缓慢撑开,使每对齿臂开口略大于肋骨横径,迅速从骨折前方套于肋骨上,张开的齿臂在体温下很快恢复为闭合状态,将骨折牢固固定。使骨折固定简单方便,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对骨折周围组织的损伤,并能保持局部有效血液循环。

1.3术后处理

常规预防感染及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等,鼓励及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进行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13例病例均随访1-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骨折固定理想,所有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最高固定部位达第3后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解决了传统手术方式对后肋骨折内固定的局限性。

3讨论

肋骨骨折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病例,约占胸部创伤的61%-90%。多发性肋骨骨折传统采用胸部胶布固定,疗效欠佳,风险大,而且限制深呼吸运动及排痰,恢复时间长,皮肤易引发水疱,皮肤过敏,骨折愈合不理想或不愈合。Granetzny等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肋骨骨折手术内固定组胸壁固定率为85%,明显高于非手术组50%[1]。所以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肋骨骨折多发生在第4~7肋;第1~3肋有锁骨、肩胛骨及肩带肌群的保护而不易伤折;肩胛骨的遮挡第5后肋以上骨折,目前接骨板应用比较广泛、固定效果较好,但很难固定位于背后的肋骨骨折[2]。

本组13例均采用俯卧位、纵行切口,此切口长度可根据肋骨骨折数目延长,能将第2后肋以下的肋骨固定。与沿肋骨走行方向的切口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暴露清晰、骨折固定部位高、操作时间短等优点。

廖海浪等报道取侧卧位,患侧上臂抬高固定于手架上。同时提出对肩胛骨以下的肋骨(第7肋以下),牵开肩胛骨后,尚可固定第6、7肋,第5肋以上由于肩胛骨的遮挡而无法放置内固定物,亦不主张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均采用俯卧位,俯卧于弓行手术架上,双上肢曲肘呈环抱状,这样可以使肩胛骨尽可能外移,辅以肩胛骨的牵开,因而有利于第6、7后肋以上后肋的固定。笔者采用这种体位,成功地将第3后肋固定,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ranetznyA,ElAalMA,EmanE,etal.Surgicalversusconservativereantmentofflailchest.Evaluationofthepulmonarystatus[J].lntCardiovascThoracSurg,2005,4(6):583-587.

[2]EngelC,KriegJC,MadeySA,etal.Operativechestwallfixationwithosteosynthesisplates[J].JTrauma,2005,58: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