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浅议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李桂芳

李桂芳(大名县铺上乡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小学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答疑解惑,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从而寻求正确的解题方式,归纳和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力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思维。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靠“疑”来推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最佳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我们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古人云: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是探索的开始,学若无疑,哀莫大于思维僵化。所谓质疑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以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质疑是创造的基础,是激励、激活创造性思维、产生求新求异欲望和敢于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而伽利略的质疑以及他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实验推翻了先贤亚翁的学说。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哥白尼正是质疑托勒密体系,使他成为推翻“地心说”的第一人,也使他真正成为近代科学质疑的第一人。质疑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法拉第对是否可能由磁产生电的质疑使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随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没有对大型计算机功能的质疑,便不会有个人电脑的出现,更不会有划时代的微软和比尔盖茨。质疑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有人开始质疑真理的标准,随即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逐步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那便是中国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可以说,没有质疑就不会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没有质疑就不会有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没有质疑甚至不会有中国近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贵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巧妙地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营造质疑环境,鼓励大胆想象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轻松活跃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思考质疑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会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突然领悟到一个新道理产生一种新思维。这些都是学生思考过程中思维产生的“创新”火花,也是问题的源泉。而学生天生都有一种好积极表现的愿望,他们很希望自己思维的“火花”和“问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答复。因此,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疑惑。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对于高质量的质疑,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及时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体验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内容,教师要阻止其他学生禁止嘲笑或讥讽,而是对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问的精神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疑点,消除误解。使学生不必担心失败。学生只有长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思考,敢于发问,质疑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创新思维才会得以发展。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贯采用平等,民主的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并对每节课每个同学质疑的次数、问题的质量做以记录、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质疑。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表达给教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授人以“渔”,探寻“疑”点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学生的质疑往往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是无法进行质疑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用笔圈、点、勾、画教材中的难点,重点之词,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还可编写导读提纲,将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1)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如教学“互质数”概念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互质数和质数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后,马上就会发现,这两个概念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质数指的是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而互质数指的是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这样学生不但区分清了两个概念,而且也潜移默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提出问题。(2)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质疑。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方法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是所有公有质因数的乘积才是最大公约数,而不是所有公有质因数的和或差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莫大的讨论兴趣,他们纷纷发表见解,各抒意见,最后形成了统一的意见。(3)在知识的变化处质疑。如教学完“年、月、日”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而整百年份却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刚提出时学生也感到很惘然。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课后查阅收集时间的有关资料,小组合作解决,结果第二节课时学生带来了很多时间的有关资料,并且也附上了自己的答案。(4)在概念法则的措词处质疑。如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不能换成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呢?。学生通过画图、讨论最后得出“这样”比其中更准确。教师只有对学生质疑方法加以正确引导,才能增强学生质疑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示范和质疑氛围中学会质疑。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产生质疑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不屑、不耐烦的讽刺和挖苦,使课堂上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无疑可质了。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质疑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是所提问题十分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尽量给予态度上的肯定和鼓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承认并接受学生的感受。如果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没有按要求提出问题,老师大声斥责:“你这是瞎说”,严厉尖刻、冷嘲热讽,让学生颜面扫地,下次不敢再提。如果改为对学生说:“你好像对我们学的东西没有什么兴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在想些什么有趣的事?或者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给我看。”老师这样做是有道理的。第一,不去指责学生“懒散”,而只是指出他“没有兴趣”,表明老师理解他的感受。第二,不规定他“必须”怎么做,而是用婉转的口气让他自己找出原因,这样可以避免他的叛逆心理。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表示理解和接受学生的负面感受,这样可以使学生因受到鼓励而有进步的意愿。有时在课堂上,学生情绪非常恶劣,会当面对老师说:“我不会。”甚至说出更难听的话。如果这时老师动了怒,斥责了学生,老师就输了。即便学生说出很过分的话,老师还是要平静地说:“你看上去很生气,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如果你换一种说话方式,我很愿意知道你的想法。”老师这样说,既表示理解学生的感受,又说明了自己的感受,还指出了学生不对的地方。

四、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1、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作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的互动,带着疑问去听课,带着疑问去寻求解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会更明确,教学效果才会更明显。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