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杜竦

(田东县中医医院非药物治疗区广西百色5315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试验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完成治疗后,试验组的眩晕(13.22±3.21)、头痛(1.85±0.20)、肩颈痛(3.69±0.28)、日常生活及工作(3.57±0.78)、心理及社会适应(3.69±0.79)等评分高于对照组的眩晕(9.47±2.84)、头痛(1.56±0.24)、肩颈痛(3.46±0.21)、日常生活及工作(3.18±0.51)、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3.28±0.53),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6个月,结果显示,试验组中痊愈患者1例,好转患者27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痊愈患者1例,好转患者22例,无效患者7例,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疗效优于单独针灸治疗,联合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手法;椎动脉颈椎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035-02

椎动脉型颈椎病也称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常见分型之一,在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和头痛等症状[1]。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椎动脉颈椎病在中医属于颈肩痛、骨痹、痹证、项强等范畴[3],风寒湿等病在颈部阻滞经络,造成颈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进而出现眩晕、头痛等临床表现。目前,在临床上,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为手术风险大,预后不佳等原因,往往不提倡手术治疗,治疗上[4]以药物治疗(西药和中医)和非药物疗法为主(针灸、推拿等),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纯针灸疗法以及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比不同疗法下患者的治疗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在3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7±4.38)岁,病程在6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14±1.37)年。其中试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7±4.19)岁,病程在7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94±1.28)年。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39~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12±4.53)岁,病程在6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4±1.4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均衡可比。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具体方案如下:取穴:百会、风池穴、四神聪、颈夹脊、天柱、完骨、晕听区,其中晕听区、颈夹脊、风池采用电针疗法治疗,其他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每次留针25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推拿手法,具体方案:患者稍微前屈头部,取端坐位,操作者在患者的侧后方站立,采用揉、拿、滚等推拿手法对患者的上肢肌肉、颈背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项韧带等处进行放松,并以患者的肌肉走向为依据,采用理筋、点按、弹拨等手法进行重点治疗。头部采用拖拉牵引法进行治疗,颈部采用旋转复位进行推拿。两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一共治疗两个疗程。完成治疗后随访患者6个月时间。

1.3疗效评定标准

(1)中医症候评分[5]: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周内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眩晕(16分)、肩颈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满分为30分,每项都分为五个等级,得分越低表示病情越严重。

(2)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6]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眩晕、恶心、头痛等症状消失,随访期间患者无复发;好转:眩晕、恶心、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随访期间偶有发作,能参加中度活动和工作;无效:眩晕、恶心、头痛等症状无改善,随访期间,时常复发,能参加轻度或不能参加活动和工作。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治疗人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利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完成治疗后,试验组的眩晕(13.22±3.21)、头痛(1.85±0.20)、肩颈痛(3.69±0.28)、日常生活及工作(3.57±0.78)、心理及社会适应(3.69±0.79)等评分高于对照组的眩晕(9.47±2.84)、头痛(1.56±0.24)、肩颈痛(3.46±0.21)、日常生活及工作(3.18±0.51)、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3.28±0.53),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x-±s)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退变性质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机械压迫和椎动脉痉挛是公认的两大致病因素[7]。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以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为主,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保守治疗,在远期预后方面手术疗法并无明显优势,且手术疗法对手术方式和技术要求高,潜在风险大。椎动脉颈椎病在中医属于颈肩痛、骨痹、痹证、项强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在中医疗法方面,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治疗、中药,穴位注射、小针刀、穴位埋线等,中医疗法治疗痹症效果明显,且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8]。

本研究结果显示,完成治疗后,试验组的眩晕、头痛、肩颈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评分高于对照组的相关指标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在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独针灸疗法;与此同时,随访患者6个月,结果显示,试验组中痊愈患者1例,好转患者27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痊愈患者1例,好转患者22例,无效患者7例,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疗法。这与王冠[9]和张顺[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述所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面,中医疗法具有明显优势,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针灸疗法,联合疗法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腾,姚新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13,42(1):49-50.

[2]罗晓,刘康,杨维新,等.某医院2014-2016年颈椎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现状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1):124-126.

[3]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1,32(1):60-61.

[4]胡艳明,杨静茹,李丽娜,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进展[J].河北医学,2015,(8):1532-153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6.

[6]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25-126.

[7]刘智勇,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88-90.

[8]郑东海.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6):79-80.

[9]王冠.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07-210.

[10]张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