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机械通气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ICU机械通气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与护理

韩东红1黄沂2

韩东红1黄沂2(1广西中医学校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2)

【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为临床防治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65例ICU机械通气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并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感染因素采取控制及护理措施。结果:观察165例ICU机械通气发生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的69.9%。感染与年龄,病房管理,吸痰等侵入性操作中存在的高危因素息息相关。结论:ICU使用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该加强高危环节监控,加强护理。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262-01

随着医学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开展,医院感染发生机会也在增加。下呼吸道感染,是ICU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有资料显示,死亡病例中,医院获得性肺炎所致高达33.3%~38.3%[1]。特别是ICU病房接收的患者,因病情急、危、重,开放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已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必然手段。我院对165例ICU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加强高危环节监控和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ICU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65例病例中,男98例,女67例,年龄是65~88岁,平均年龄70.6岁。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23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2例,脑外伤13例,脑卒中28例,腹部手术30例,肺部手术21例,其他8例。入住ICU时间4-63d,平均19.8d。

2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调查和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16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者逐项查阅ICU感染调查表,进行分析总结。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1)发热,体温>38℃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以上;(2)外周血白细胞≥10×109/L<4.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3)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较前增多;(4)气管内吸引物培养。

3感染高危因素

3.1年龄因素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器官功能退化,基础疾病多,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此组患者为平均年龄70岁以上,这些患者病情危重、肺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支气管粘膜纤毛除功能减退,机体的防御功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导致感染率增高。

3.2机械通气因素机械通气管路系统复杂,增加感染的机会。由于机械通气刺激呼吸道产生分泌物,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很易出现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建立人工气道后患者原有的呼吸道屏障被破坏,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湿化与过滤作用,影响纤毛运动功能和分泌物的排出,因而易发生感染。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大多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显著增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损从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3.3医源性因素ICU是个相对密闭集中的医疗区域,其病区环境、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的发生。手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频繁接触,所以他们的手是引起手污染的最重要的人群。机械通气的患者必须进行人工气道内吸痰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而这些操作的环节都有造成感染的可能。

4感染高危环节监控及护理

4.1病区环境确保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班做好观察登记。根据病情,为患者合理安排病床,以免交叉感染。严格按照消毒隔离规范要求进行地面、墙、柜、床消毒,ICU病室每天用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2次,每次为1小时,每班交接登记。粘贴公示ICU病区探视制度,严重限制进到ICU内的人员,更换ICU内专用拖鞋,衣帽和口罩整齐。

4.2手卫生环节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和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消毒制度。同时做好探视人员的手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每班由高年资护理组长负责执行环节监控。

4.3基础护理环节各分管护士认真做好负责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由于行气管插管患者口腔内的细菌不能自行清除,患者唾液减少,细菌容易滋生,以因不慎造成下行感染,必须做好口腔护理。根据病情及时变换体位、翻身、拍背或使用肺部治疗震动仪,有利于痰液的引流和排出,对无特殊禁忌患者常规采用半卧位,可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由高年资护理组长进行评估,评价。人工气道建立的当天、第3、7、10天以及第15天分别留取痰标本,痰液送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监测有无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4.4侵入性操作环节严格且规范的人工气道管理是保证患者术后呼吸道畅通的关键[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密闭式吸痰法进行气管内吸痰,双人协助完成,既避免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断开而增加的污染机会,同时保证了操作者间的操作环节监控作用。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操作按要求进行,由于气管内吸引存在潜在损害,为减少气管内吸引相关并发症,气管内吸引应是根据患者需要,掌握吸痰指征及时吸痰,并注意勿上下提抽,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病情允许时,尽早拔除气管插管,缩短插管时间,减少感染机会。

4.5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具体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

5讨论

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实践中,护理人员担负着重要作用[4]。对ICU护士进行严格培训,加强无菌观念,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加强开放人工气道患者高危环节的监控及护理,特别是加强呼吸道管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拔除气管插管;应尽量减少患者入住ICU时间,一旦病情稳定按医嘱及早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及促进感染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边雪梅,于杭英.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61-1762.

[2]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3]席美玲,万淑琴.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管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8,6(12A):31133115.

[4]施银仙.ICU下呼吸道感染49例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