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成长——两个案例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成长——两个案例教学的思考

陈青云

【案例】教学片段一: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用电脑模拟显示例图情境,让学生说出图上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提问: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应该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呢?引出“东北”这个方向。再根据东北,引导学生说出人民桥、公园、体育场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由此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分析】

尽管教材中所呈现的优美情境以及情境中的各种事物都是所精心设计的,或许也是在某个地区真实存在的,尽管在教学时教师也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了图文与声音并茂的生动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从教学效果的反馈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从情境图中学到的方向与实际生活中的方向一一对应。究其原因,这些精选的教学内容并非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它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对教学的帮助也就极其有限了。

【对策】

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校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然后师生再一起根据“东西南北”的方位来绘制成学校周边的平面示意图,再有针对性地提问,如:我们如皋市自来水公司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学生通过回想、讨论判断出既偏南又偏西,一起给这个方向取个顺口的名字,就是“西南”。再问:除了西南,你还知道哪些新方向?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学校的西北、东南、东北方向又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物,也动手制成平面图……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上的例子作为巩固提高的素材,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一设计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所列举的地方都是他们可想、可感、可知的,所创设的也是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方向,即使他一时分辨不清,凭着他生活经验的积累把平面图上的方向与生活中的方向相联系也就变得很容易了。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这就提示我们,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是知识点,我们应该依托这些知识点,用教材来教,而不应该是教教材。我们要慎重对待教材内容,尤其是教材上所选择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教材中虽然也是生活中的例子,但这些例子是泛化的,并不是我们学生熟悉的,有的也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预设时要更好地开发我们学生身边的资源,使泛化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向,让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情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探索理解。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牢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联系生活并不是一种时髦的说法,而应该从学生的首属生活圈着手,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引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但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所创设的情境还是离学生的实际较远,所选取的事物还是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这样就会让“生活化”变得“形似而神离”,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必须改变例题——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学习和情感体验的获得。本着这种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注意充分挖掘现有教材的智力内涵,有机渗透、拓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于他们的认知结构来说是合适的学习素材,设计的研究题目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及用图形表示分数的经验,加上图形的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指导学生学习,激发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言权,各自的观点在彼此不停的自由的碰撞中得到澄清、升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表明,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我想我们数学老师的任务不仅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效获得知识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