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吕建

吕建

(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重庆405200)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10-02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1]。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同时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根据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分析,在抗感染药品中,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第一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下面就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进行简单分析。

1.常见不良反应

1.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当前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约为0.5%~10%。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皮肤瘙痒等,可伴有发热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发生率约为0.9%~3.2%。皮疹较轻微,自限性,停药后可消失。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有报道口服头孢克洛出现血清病样反应[2],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各种皮疹,包括各种荨麻疹、多形性红斑,有或无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或不伴有发热,血清病样反应发生率从0.2%~40%,且常见于儿童。除头孢克洛以外,还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等。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不清楚。

1.2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

胃肠道反应属于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约有3.6%~10.8%的发生率[3]。主要变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症状。同时本类抗生素强力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引起内源性致病菌的过度繁殖,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和维生素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2、3代头孢菌素为甚。

1.3肝脏毒性

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等值升高,多为轻至中度,持续时间短,停用可恢复。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如原发性胆汁淤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尤其以儿童多见,但停药可恢复。

1.4肾毒性

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肾毒性,如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异常、少尿、尿蛋白等,停药后即可恢复。一代头孢肾毒性最大,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著,二代头孢次之,三代、四代最小。头孢菌素与强效利尿剂类药物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肾损害显著增强。

1.5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所致神经毒性的报道越来越多,临床表现有头部疼痛、头晕、失眠、癫痫、谵妄等症状。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干扰正常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活性或减少其生成,增加了兴奋性神经传导有关。研究发现高龄患者、神经疾病病史患者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发生。

1.6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使用头孢拉定可诱发频繁性早搏。有文献报道头孢唑啉静脉滴注期间可发生心悸、胸闷等表现,心电图检查显示为房颤,停止用药后症状消失,有研究报道头孢噻肟静脉滴注能导致心力衰竭。头孢哌酮钠使用后可出现心律及心音不规整,心电图检查显示有室性早搏。

1.7凝血功能障碍

近年使用头孢菌素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主要以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为主[4]。这是因为头孢菌素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具有潜在的出血风险。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

1.8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其与饮酒或服用含乙醇药物制剂有直接关系,这种症状临床上称为双硫仑样反应。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发生的原因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影响乙醛代谢,致使血中乙醛浓度升高而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具有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有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

1.9局部刺激

这类不良反应常与给药途径有关,口服头孢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时,注射部位可引起硬结、疼痛,如剂量过大或速度过快产生灼热感、血管疼痛,严重者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2.防范措施

针对头孢菌素的各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医务人员需加强警惕,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尽量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做如下建议。

2.1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头孢菌素

用药前根据患者感染情况综合分析,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的适应证,根据各代的抗菌特点选用。坚持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

2.2做好皮试,严密观察

目前国内外对头孢菌素皮试的问题存在分歧,但为防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头孢菌素皮试是必要的,且必须使用原药皮试。初次使用头孢菌素的患者均应进行皮试,针对少数患者可能在皮试期间出现过敏性休克现象,故皮试前医务人员应做好对患者的抢救准备。皮试结果阴性者方可使用,同时患者必须在临床的严密看护下进行使用。

2.3合理制订给药方案,正确使用头孢菌素

2.3.1给药剂量严格按各种头孢菌素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剂量要大,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则可用较小剂量。

2.3.2给药途径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严格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由于头部菌素类药物易产生过敏反应,不可局部应用。

2.3.3给药次数头部菌素为时间依耐性抗菌药物,消除半衰期短,多数应一日多次给药,同时避免一次性给药,不仅疗效降低,而且单次剂量加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3.4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头孢菌素使用过长,容易引发各种严重不良反应,造成细菌耐药。

2.4严格指征,合理联合用药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配伍。出现多种细菌感染时,单一头孢菌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可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原则上头孢菌素不能随意与它们混合静脉给药。同时两种药物连续输注时,输完一种药物后,要加输空白溶媒,冲洗输液管,或更换输液器,再输另外药物,可有效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2.5关注患者自身因素,合理施治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通常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比如患者是否过敏体质、患者的年龄、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怎样等等。任何皮试都不能可靠预测患者是否发生头孢过敏反应,头孢是否过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药物纯度和个体体质。患者对此类药物敏感性较高,输注时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使用药物前,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包括有无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等;老年及儿童对药物代谢、排泄相比成年人要显得缓慢,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用药是根据情况适当给药;头孢菌素一般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肾功能同时减退时,对药物的作用具有延迟性,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长疗程、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特别是头孢哌酮钠。因此使用头孢菌素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个体因素。

3.讨论

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因其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较低,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菌药物,随之报道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而且有的也很严重,鉴于这种情况,广大医务人员需时刻加强警惕,对整个治疗过程中均需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防止不良事故的发生。用前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的适应证及禁忌症,科学制定给药方案,严格执行皮试操作规程,合适的剂量和适当的疗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注重全程化的监护管理,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适应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使用头孢菌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向赟,张振,蔡小芳等.头孢克洛血清病样反应患儿血浆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的检测与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2):223.

[3]吴经云.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73-174.

[4]李楚倩,周陈西,刘孟娟等.第3代头孢菌素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2,24(2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