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房丽1颜伟2孙梯业2王猛

房丽1颜伟2孙梯业2王猛1

(1山东省邹平县临池中心卫生院256220;2空军总医院干部病房100142)

【摘要】通过对我国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制约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原因,提出要围绕关键环节,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搭建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平台,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等,促进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110-03

全科医疗是世界公认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想模式,发展全科医疗,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有别于大医院服务功能的社区全科医生队伍,这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1]。而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1现状

随着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人员准入、评价与退出制度亦未完善建正,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不配套等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突出的问题。

1.1全科医生数量明显不足

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其服务量逐年增加,社区全科医生配置明显不足[2]。据统计,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约有8.5万,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3],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更为不足。

1.2全科医生分布不均衡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社区服务机构,广大农村地区全科医生极度匮乏。据2011年初的调查显示,全国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起步早,全国约50%以上的全科医生集中在东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

1.3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目前,社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机构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50-8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的、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主动服务,为基层卫生机构配置和培养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已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国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来源多样,既包括取得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的医生,也包括通过省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在职医生[4]。

1.4全科医生流失严重

由于工资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不高,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尤其是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2003-2007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和9.5%,严重削弱了社区全科医生队伍的力量,制约了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原因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全科医生数量的不足,一方面是全科医生队伍素质不高,究其主要原因如下。

2.1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低

由于对全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重要作用的理解认识不足,政府和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重视和关注都不够,全科医生长期处于低福利、低工资待遇、低社会信任度的状态,不仅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路径也不明晰,致使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造成全科医生后继人才匮乏。

2.2培养体系不完善

国际上规范化的全科医生培养包括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3-4年的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培训和持续终生的继续教育3个阶段。相对于国外全科医生系统化、制度化的培养,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才刚刚起步。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23号),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未来全科医生培养的必经阶段和准入条件[5]。而目前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能力和规模十分有限,仍以在岗医生转岗培训为主并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培养体系尚未真正建立[6]。另一方面,现有的全科医生各类培训中,低水平重复培训多,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和知识缺乏系统性,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2.3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培训各方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全科医生培训期间,参训学员、基层医疗机构和培训基地各方的权责义务以及相关补偿、配套政策不完善,影响培训各方的积极性。从参训学员的角度来看,全科医生培训与培训对象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相关政策未形成有效衔接,且培训期间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生活条件差,参训积极性不高;从基层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本来医生就不足,送人参加培训不但影响日常诊疗活动的开展,而且还要承担参训人员培训期间的工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都很大,送人参训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而从培训基地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参训人员管理难度大、风险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培训基地的补偿政策不明确,部分培训基地还要承担参训人员的补助费用,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7]。

3对策

3.1围绕关键环节,健全机制,促进全科医生队伍发展壮大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需要从人才培养、人才吸引和人才使用的全过程着手,进行系统的体系设计和制度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整个环节的最优化结合[8]。在人才培养方面,兼顾长远发展和当前实际困难,建立以转岗培训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医学继续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吸引方面,通过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高全科医生的实际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落实社区全科医生在职称评定、晋级晋升、岗位津贴、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不断改善全科医生的发展环境;同时,落实全科医生服务基层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人才使用方面,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3.2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制度建立是一项既紧迫又长远的战略工程[5],根据实际情况,借鉴英美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建立系统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制定优惠政策,扩大招生或者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数量,这是全科医生储备和补偿的最佳途径。为加快补充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不足现状,在毕业后教育层面,可采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方式,实施转岗培训,并制定全国或地区统一的优惠政策,以需求为导向,以“缺什么补什么”,“培训后用得上”等为原则,这是毕业后或转岗后不断提高全科医生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在继续教育层面,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定期进行脱产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完成继续教育考试和评估,促进全科医生技术水平持续更新,这是促进全科医学队伍稳定和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根据我国国情,在合理制定全科医生的准入资格、执业注册、技术职称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国际全科医生三阶段培养模式,建立包括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在内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体系,实行转岗培训与规范化培训短期并行,并逐步向规范化培训过渡,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制度。

3.4尊重人才,搭建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平台

搭建社区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平台,一靠政府主导投入,二靠政策机制导向,三靠全社会理解支持,四靠社区全科医生自强不息。为此,我们建议,一是要确立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系列,释放他们在职称晋升上与大医院专科医生同等但又置后的压力,诸如外语、论文、计算机等相关条件,注重业绩看成效,服务凭能力,评价重口碑。二是承认并有务实举措帮助社区全科医生实现价值,要把社区全科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系列”对待。他们的地位应与专科医生对等,受到同等尊重。三是在用人方式上打破编制和身份界限,如妥善解决户口、家庭、子女入托等“关卡”问题,此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3.5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要实现全科医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建立统一标准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尤其是临床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而且还要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中要求培训的相关理论课程兼顾考虑,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接轨,可考虑将相关理论课程贯穿在整个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程中,即在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的全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以三级综合医院(含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为基础,建设以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全科医生培训网络体系,提高全科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保障全科医生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有效化[9]。

参考文献

[1]任伟,张亮,冯友梅.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2):101-104.

[2]叶林书,刘结,张杰,等.社区全科医生资源现状研究及其路径策略探讨[J].社区医疗,2011,18(11):122-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4]梁万年,郭爱民,崔树起.我国全科医学培训现状和几点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3):937-938.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N].光明日报,2011-07-08(3).

[6]郭清,王勤荣,杜亚平.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291-297.

[7]施榕,朱静芬,谢庆文.我国部分省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5.

[8]张俊权,裴丽昆.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399-1401.

[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央编办,等.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G].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2011: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