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 2

银屑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黄胜萍

黄胜萍(防城港市防城区皮肤病防治院广西防城港538021)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因皮肤代谢障碍而产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头皮及背部,以表皮过度增殖、伴角化不全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在我国的人群发病率由1984年的0.12‰上升至近年的0.72‰[1],存在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1发病机制

1.1遗传因素

自从Rusell等在1972年首次报道了HLA一B17与银屑病明显相关,随后的数十年里银屑病与不同的HLA抗原之间的关系被频频报道[2],HLA系统中Ⅰ类抗原A1、A13、A28、B13、B17、B37、B57和Cw6以及Ⅱ类抗原DR7等均被证实与银屑病相关,特别是Cw6的相关最明显。研究显示,HLA-CW*0602等位基因与银屑病相关度很高.其杂合等位基因的相对风险为8.9,而纯合等位基因的相对风险则高达23.1,说明家族遗传在银屑病的发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张学军等研究人员曾经对中国汉族人群寻常性银屑病的HLA-I、Ⅱ类基因进行研究,发现HLA-A26、B13、B27、B44、B57、CW*0602DQA1*0104、DQA1*0201、DQB1*0201位点与中国汉族I型银屑病呈明显的正相关,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或者是与易感基因相连锁的基因位点,而HLA-DQAl*0501、A2、A66、CW*0304则被发现与银屑病的发病有明显的负相关,它们可能具有阻止汉族人发生银屑病的作用。

1.2炎症介质

1.2.1一氧化氮(NO)

NO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和免疫调节分子日益受到关注,它可在皮肤多种细胞中合成,已有多种证据表明,NO能和催化NO产生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银屑病皮损中有病理性表达,NO可致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介质渗出,参与银屑病炎症反应的调节,同时能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的活化,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增殖及新血管形成。

1.2.2中性粒细胞

有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中弥漫的慢性炎症改变,可能由T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皮损中急性炎症改变即角质层下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聚集,是受化学趋化因子的作用被动吸引至此并被活化[3],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能影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并影响T细胞的活化状态,而T细胞也影响中性粒细胞在表皮的迁移,通过生成淋巴因子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促炎症介质。

1.2.3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白介素-8、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B4、C3a、C5a等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周血含量异常,治疗后降至正常,不同的趋化因子拮抗剂对银屑病有一定疗效。

1.2.45-羟色胺(5-HT)

正常人皮肤5-HT免疫反应为阴性,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能促使其释放,可导致皮肤血管扩张、收缩和对神经的直接致痛痒作用。

1.3神经免疫

与银屑相关的神经免疫学改变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根据临床上精神压力可诱发和加重银屑病以及银屑病皮损往往对称分布的观察,人们提出神经肽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经证实β一内啡肽水平与银屑病严重程度相关,研究还发现银屑病患者血细胞膜上β一内啡肽受体也有改变,神经系统可能通过一些细胞因子诱导免疫细胞亚群的改变,继而分泌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如TH1/TH2等)。

1.4新血管生成

微血管生成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生、持续存在及复发有密切关系,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银屑病患者非皮损皮肤中亦能见到异常扩张的血管。在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作用下,正常皮肤微血管系统处于静止期,无增殖的发生;而在银屑病皮损中,原有的平衡被促血管活性因子的增加所破坏,从而导致微血管异常增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促进血管新生,在斑块状银屑病皮损区表达水平增高,而且VEGF+405、-460与银屑病进行期相关联。

1.5细胞增殖与凋亡

大量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细胞增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数均较正常人皮肤增多,衰老细胞与凋亡细胞的增加可促进银屑病细胞的增殖代谢。徐娟等检测银屑病皮损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bax和Fas—L、穿孔素,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细胞凋亡较正常人增多,抑凋亡基因bcl一2几乎不表达,而促凋亡基因Fas、bax阳性表达,说明细胞凋亡在银屑病发病中有重要意义。

2银屑病的治疗

2.1外用药治疗

2.1.1糖皮质激素

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有:弱效:醋酸氢化可的松;中效:醋酸地塞米松、曲安奈德;强效:丙酸倍氯米松、糠酸莫米松;超强效:丙酸氯倍他索、卤美他松。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银屑病疗效明显,长期应用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停药后易诱发脓疱型或红皮病型银屑病。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最好仅用于较局限部位,如手、足和头皮部,且应有期限地使用,一般不宜超过3个月;长期使用不但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及毛囊炎等,也可以产生对HPA轴的抑制。

2.1.2煤焦油

用煤焦油治疗银屑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在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中的毒理学研究已证明粗制煤焦油有致癌的可能性,但在人体内的研究均不能提供它能使皮肤或内脏恶性肿瘤增加的证椐。现认为1%~5%浓度的煤焦油治疗银屑病的效果与较高浓度(最高达25%)是一样的,故最好不使用高浓度的煤焦油。

2.1.3蒽林

仅适用于治疗慢性斑块状银屑病,其用于临床有效治疗银屑病已多年,主要问题是使用麻烦,需长期使用,并刺激正常皮肤以及污染衣物和皮肤。绝大多数患者可接受新的短期治疗方案和已上市的产品,当蒽林与中波紫外线光疗联合使用时疗效更好。

2.2内用药治疗

2.2.1甲氨喋呤(MTX)

MTX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抗银屑病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20年,因其对肝脏的毒性,只用于顽固及特殊类型的病人,现应用每周间歇治疗(每12h1次,在36h内共服3次),总量不超过15mg/周,已证明是适当的方法,长期应用较安全;肝活检发现MTX所引起的肝损伤仍是必需的,在治疗前和用MTX1.5~2g后均应作肝活检。

2.2.2环孢素A

环孢A是一种T细胞选择性抑制剂,能可逆性地抑制T细胞增殖,并有抑制角朊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因子及降低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等作用,对于严重的银屑病是一种高度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法,现认为治疗本病应当用小剂量2mg/(kg•d),一般不应超过5mg/(kg•d),目前一种新的微小乳剂型环孢素已问世,其吸收更好更迅速,生物利用度有较大提高,因此对本病效果更好。

2.2.3Liarozole

为维甲酸分解代谢抑制剂,可抑制维甲酸的4-羟化和增加维甲酸在细胞内的浓度,临床研究显示,开始用75mg,每日2次,3周后加量为150mg,每日2次,有很强的抗银屑病效果,对严重的泛发型银屑病大部分可获显效,其副作用与维甲酸类药物类同。

2.2.4新型免疫抑制剂

2.3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是由卟啉类物质与激光或非激光性可见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研究发现也可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主要优点是组织选择性强,对正常组织不会造成损害,卟啉类物质经系统给药后可引起光敏反应,并能持续6周以上,局部外用一氨基乙酰丙酸,可转化成原卟啉Ⅸ,并优先进入分化迅速的细胞,如银屑病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临床可试用于小片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

2.4中医药治疗

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银屑病辨证分型分为血热、血燥、血瘀、热毒、冲任不调等,治以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活血化瘀、除湿解毒、调和冲任为原则,现已发现多种中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如口服黄芩甙加大黄浸膏,现已制成的成药的复方青黛丸、银屑片等。

3结语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各种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基因疾病,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确认了数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有望从基因治疗和药物遗传治疗学方面实现银屑病的根治。

参考文献

[1]孙宏伟,杜华,杨桂兰.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01).

[2]GawkrodgesDJ.Currentmanagementofpsoriasis[J].JDerrnatolTreat,1997,8:27.

[3]郑敏.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