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

邓翘

江西省抚州高新区金巢实验学校

音乐本身的特点很鲜明,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时,要结合音乐的文化氛围,形成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对于不同的音乐,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和分享,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需要多元化,切实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在游戏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化解,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节拍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们先分辨出声音的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等,使学生对于声音的长短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再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音高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另一个基本的领域。常规模式下展开的练耳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是相对枯燥的,在教学中,可以将练耳训练借助游戏的形式展开。可将音阶比喻为小动物的活动。例如,小跳音阶可比喻为小兔子蹦蹦跳跳,大跳音阶可比喻为小猴子翻筋斗。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化解了教学难点。

如模仿训练。《欢乐谷》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动画音乐,加强学生们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的感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们借助小铃、沙球、三角铁等课堂中常见的音乐器材,模拟他们熟悉而喜爱的动画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锻炼自己的音乐模仿能力。

二、在律动教学中开拓学生的音乐思维

“律动”教学自身具有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的优势,这对于还处在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容易接受。在“律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训练和律动有机结合,只要保障课堂学习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序、能收能放,就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

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引导教学。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可以选择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表达愉悦的感觉。如果是低沉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音乐感觉,从节奏简单的入手,再慢慢使用较复杂的音乐。这样循序渐进,从简单到难,可以让学生更快入门,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律动”教学,应充分将学习的动与静相结合。在教学基础上添加符合学生兴趣的元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在“律动”教学中,小学生不用顾忌音乐思维模式,只需听到音乐即兴表演。按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鼓励学生多表演,当小学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会主动对比分析,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表演天赋的开发。

“律动”教学应注意防止主次不分。在实践过程中,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三、在音乐情境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和谐因素,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方能体现音乐教学的时代性。可见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在和谐的氛围中注重表情达意,方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歌曲教学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景色以及各种声音。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仿佛看见了鲜艳的花朵、碧绿的油田、自由的小鸟、欢快的蜜蜂,似乎听到了泉水响叮咚,感受到了清新的青草气息,进而加深对歌曲内容以及意境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作品的感情,外在的演唱形式,作品的体裁。对于年幼的小学生,这些都显得过于抽象,难以深入理解。对此,教师可运用创设童趣意境的方式,如将音乐作品的旋律命名为“闹闹”这个时尚音乐娃娃的心情反应。上音乐欣赏课时,可问学生“:今天我们的‘闹闹’娃娃心情究竟如何呢?”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进入一种童趣式的意境,对上述提问他们会传达出如此信息:“我们欣赏的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娃娃‘闹闹’送给我们的礼物。”而学生抱着这种童趣式的心态去鉴赏音乐作品,就能彻底摆脱教师的思维羁绊,运用真情实感自主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讨论、理解,运用科学合理的观点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归纳,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情境表演和音乐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展现歌曲内容,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提高教学效果。如《大鹿》这首平淡的音乐,曲调十分简单,音准却不容易掌控,如果让学生直接唱,学生很难学会。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歌曲内容,或者找两个学生扮演歌曲中的角色,在美妙的旋律开始时进行表演。在这过程中,小兔子会展现出逃命的急切,而大鹿则展现出助人为乐的品行。通过情境再现,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歌曲旋律,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演唱这首歌曲。

总之,在小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学习。要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展现个人魅力,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