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1

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对比

吴秀芬

(重庆西南铝医院重庆401326)

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乙肝病毒阳性检测值为主要临床诊断标准。相关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患者出现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1]。临床上,乙肝患者会出现黄疸、肝部疼痛、肝大、肝纤维化和典型消化道疾病表现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且有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癌症的概率更高[2]。本文通过分组比较的方式分析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在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0例在我院治疗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16年1月-2018年1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研究组中,男17例(56.67%),女13例(43.33%);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7.94±18.32)岁。对照组中,男16例(53.33%),女14例(46.67%);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8.12±18.03)岁。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研究组:予以患者替诺福韦酯(南非GileadSciencesInc公司生产,注册证号:H20080319,2008-06-18)300mg口服治疗,一日一次,共治疗一年。根据患者服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情况由医生对服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对照组:予以患者阿德福韦酯片(国药准字H20100092,2010-06-29,生产单位: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有限公司)10mg口服治疗,一日一次,共治疗一年。患者服药剂量应根据医嘱进行适当调控,且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再接受其他免疫调节治疗和降酶治疗。

1.3观察指标

患者在治疗后三个月、半年和一年时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血清学HBV-DNA指标检测,评定患者服药治疗后一段时间的血清HBV-DNA转阴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服药治疗三个月时的血清学HBV-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和一年时对照组的血清学HBV-DNA转阴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

3.讨论

乙肝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具有潜伏期长、传染途径广和致病概率高等特点。相关研究表明,血液和血液制品、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物质均可携带乙肝病毒,其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3]。

阿德福韦酯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快速代谢成阿德福韦(嘌呤类核苷类似物),该物质能够在无需磷酸化的情况下起到抗病毒的作用,且能够起到对HBV-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体外药敏研究显示,阿德福韦在拉米夫定耐药的HBVYM-DD变异株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是,该药物需要长期服用,有研究表明患者一旦突然停药会造成肝炎症状急性加重现象的出现。且药代动力学显示,该药物主要通过肾脏代谢,长期服药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替诺福韦酯则是一种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通过直接竞争性的与天然脱氧核糖底物相结合从而起到抑制病毒聚合酶的作用。药代动力学表明,该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在两小时内达到血药峰值,具有起效速度快的优点。且该药物在机体内部不经CYP450酶进行代谢,与其他药物间的作用较小,该药物在与其他抗病毒类药物共同使用时不会产生拮抗作用,治疗效果更佳[4]。本文中,研究组治疗半年时、一年时的血清学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替诺福韦酯的病毒复制抑制作用要高于阿德福韦酯。

综上所述,相较于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在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感染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HBV-DNA转阴率显著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臧玮,田旭杰,田立峰,等.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及其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147-148.

[2]高峰,李建红,荀健,等.替诺福韦酯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554-556.

[3]瞿志军,莫金英,李国航,等.替诺福韦酯序贯阿德福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8,27(13):33-35.

[4]潘家超,王蒙,杨洋,等.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对比[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35(6):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