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微量泵中心静脉补钾的监测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微量泵中心静脉补钾的监测与护理

韩秀娟

韩秀娟(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江苏徐州22100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1-0147-02

【摘要】目的总结在ICU使用微量注射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纠正低钾血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低钾血症患者采用微量泵以1.0g~2.0g/h速度经中心静脉输入10%氯化钾溶液,以纠正低钾血症,对补钾过程严密监测和护理。结果采用微量注射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使血钾在短期内回升到正常范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采用微量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纠正低钾血症的方法在ICU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严密的监测和护理。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钾血症微量注射泵中心静脉补钾监测与护理

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前长期服用利尿剂和手术后尿量多,手术后易发生低钾血症,可引起心脏兴奋性增加导致室性心律失常[1],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早期预防或迅速纠正低钾血症的发生。传统的补钾方法为在常规液体中,每500ml溶液中加钾1.5g,限制输液速度(15滴/分),需较长时间和较多液体才能纠正低钾血症,显然不适合于心脏术后需严格控制液体的病人。为此,我们采用微量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ICU对6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低钾血症患者采用微量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高浓度静脉泵钾的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6例,男30例,女36例,年龄22~65岁,平均49.6岁,二尖瓣置换45例,主动脉瓣置换10例,双瓣膜置换11例。病人术后回监护室即查血气分析,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采用注射泵由中心静脉补钾。配制方法:选择10%氯化钾溶液1.0g~2.0g(10~20ml)或以1∶1的比例将10%氯化钾10~2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以1.0g~2.0g/h速度泵完,根据血清钾的水平选择其一。

2高浓度泵钾的监测与护理

2.1严密监测血清钾水平钾泵完后30分钟复查血气分析,了解血清钾水平并根据血钾提高的程度来调整补钾速度,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将血钾控制在正常值高限(4.5~5.5mmol/L),可明显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2]。

2.2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电图改变,了解血钾情况。如“T”波低平,ST段压低,出现“U”波,提示低钾可能,反之,“T”波高耸则表示有高钾血症的可能。

2.3补钾静脉通道监护选择中心静脉管道内输注,做好深静脉置管的护理,防止脱落、周围渗漏及局部感染;补钾的通道严禁推注其它药物,避免因瞬间通过心脏的血钾浓度过高而致心律失常。

2.4安全警示标识在微量泵管前端三通连接管处标识出氯化钾溶液名称,标明醒目,警示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操作程序,防止误操作。

2.5严密监测尿量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易发生肾功能不全,尿量的监测不仅有助于监测肾功能的状态,而且可用来指导补钾,以每500ml尿量补钾1g为标准,护士要掌握患者每日的补钾量。补钾期间尿量1.5~2ml/(kg·h)属安全范围,若尿量不足可结合中心静脉压(CVP)或毛细血管楔压(PCWP)判断血容量,如血容量不足应及时扩容使尿量恢复。

2.6补钾的同时也应补镁因为细胞内缺钾的同时多数也缺镁,而且缺镁也易诱发心律失常,建议监测血钾的同时也应监测血镁。根据医嘱在补钾的同时给25%硫酸镁1~2g加入能量合剂中静脉滴注。

3结论

尽管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钾血症病例多见,但只要严密动态监测患者血清钾、心电图、血气分析及尿量等,通过微量泵及时、均衡调整补钾的浓度、速度和量,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符合心脏术后限制液体入量的要求。我们总结其优点如下:一是在不增加输液量的情况下使血钾较快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地防止了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的发生。二是高浓度钾匀速进入体内而不会增加心脏负荷,尤其适合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钾病人。三是应用中心静脉补钾可避免高浓度钾溶液对周围血管壁的刺激,减轻疼痛,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景华.实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