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化护理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整体化护理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顾晓凤

顾晓凤(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邛崃611530)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化护理干预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82例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整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二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整体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整体化护理硬膜外血肿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94-02

随着社会科技及交通业的发展,颅脑外伤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硬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脑损伤之一,其发生率占颅内血肿的30%,常见于青壮年[1]。手术治疗是硬膜外血肿治疗的首选方法,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5月~2010年7月期间,笔者对在我科实施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患者采取了整体化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共收治硬膜外血肿患者82例,男54例,女28例;年龄12~67岁,平均年龄38.27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受伤史,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高处坠落22例、重物击打伤10例、其它9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h~29d,平均5.09d。

经头颅CT证实,可见该82例患者的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一梭形高密度影;骨窗查见有37例患者合并颅骨骨折。

1.2方法

根据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进而确定手术方式。对于满足以下情况的硬膜外血肿采取血肿清除术治疗[2]:①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②幕上血肿大于30ml,颞区血肿大于20ml或幕下血肿大于10ml者;③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手术方式可选用:骨瓣开颅术、钻孔穿刺抽吸术以及钻孔置管引流术。本组82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均具有手术指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将该8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则采用整体化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致伤原因、病情和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见表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3疗效判定

1.3.1治疗效果:患者的预后分为:治愈、好转、未愈。其中,治愈指患者的血肿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可遗留有颅骨缺损;好转指患者血肿消失,症状好转,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或部分自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未愈指患者的血肿未完全消失,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好转率=(治愈+好转)/总例数。

1.3.2护理效果:出院时,有患者及家属填写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并当场收回。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整体化护理干预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由于家属及意识清醒的患者会担心患者的病情以及手术效果,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以及其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在术前必须仔细地向家属及意识清楚的患者交待患者的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订手术治疗同意书。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在进行各项操作之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

2.1.2术前准备:帮助患者完善各项必要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检查。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性进行颈部CT扫描、腹部B超一级心肺功能评估等。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饮,剃头备皮。并准备好清酒物品和药品。

2.2术后护理

2.2.1保持正确体位:全麻未清醒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麻醉清醒患者采取斜坡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和减轻脑水肿,亦可防止不良卧位造成呼吸道梗阻。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患者口鼻腔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麻醉清醒后,应鼓励其每小时深呼吸5~10次,每2h协助翻身一次,同时叩击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痰液粘稠的患者可使用超生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使痰液变得稀薄,易于咳出。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体弱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应给予导管吸痰,必要时采用器官切开吸痰。同时,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2.2.3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肌力肌张力的变化;有无病理征;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瓶内引流物的量、颜色、性状。在术后24h之内以及出院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等。

2.2.4用药护理:术后嘱医嘱给予患者适量抗菌药物、脱水药,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物。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注意补充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输液的速度不宜过快。

2.2.5手术切口护理:观察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液体外渗;切口有无红肿、切口愈合情况等。每天为患者更换敷料,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无菌操作原则。根据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一般于术后第12d开始间断拆线,于第14~16d拆完。

2.2.6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①再出血:协助患者取头低卧位,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以及有无颅内高压征象。不能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

②感染:护理人员定时测量患者体温,遵医嘱给予抗生素;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和逆流,及时更换引流管,且在执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嘱患者及家属不要挠抓及沾湿伤口。

.2.7疼痛的护理: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诉说疼痛的感受,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与精神支持。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准确、轻柔,以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合理安排治疗时间。教会患者放松的技巧,学会转移注意力。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程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疗效与副作用。

2.2.8饮食护理:患者术后清醒后,即可进行及时肠道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促进伤口愈合。但由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肠道功能减弱,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加强腹部按摩,预防卧床期间的便秘发生,减少颅内压增高的诱因。

2.2.9功能锻炼:术后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者,要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废用性萎缩。

2.2.10出院指导:出院时,护理人员应交待患者勿要挠抓伤口,保持伤口清洁;注意休息,不要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大便通畅,不要用力排便。加强营养支持,半个月内不洗头。按时服药,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前若有不适应及时门诊随诊。

3结果

3.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2。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硬膜外血肿患者多有外伤史。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会撕裂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或骨折的板障出血[3]。由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附着较松,易于分离,因此,血肿多位于颅骨部的颞区,形成单个或多个血肿。而出血的主要来源则为脑膜中动脉,其主干或前支出血速度较快,常常于6~12h内出现症状,发生急性的硬膜外血肿。少数有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其症状出现较迟,常常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4]。

硬膜外血肿引起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脑疝的形成或局灶症状与出血量呈正比。其临床症状一般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而科学的护理对于患者的预后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对我院82例患者进行观察可发现,采用整体化护理干预的患者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5.12%,护理质量满意度的总满意率高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一系列的整体化护理干预,使患者及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感,使患者和家属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护理质量满意度。

综上所述,整体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杜,1998,322-334.

[2]赵雅度.神经系统外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3]陈晓茜,曹艳,符晓静.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296-3297

[4]段杰.神经外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