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消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

王淑清

王淑清(鸡西市市医集团药剂科1581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126-02

【摘要】目的讨论消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选用药物进行治疗。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药物有胃动力药,如甲氧普胺、西沙必利和多潘立酮。甲氧普胺是多巴胺拮抗剂,可引起精神错乱、昏睡、迟发性运动障碍和加重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症状。西沙必利和多潘立酮较少通过血-脑屏障,更适用于使用甲氧普胺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病人。年老体弱病人粪便干结和排便次数少,通常需要常规使用缓泻剂。不适用液体泻药的病人,可使用膨胀性泻药psyllium。必要时可用渗透性泻药山梨醇或乳糖。括约肌或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大便失禁,可用止泻药、地芬诺酯、阿托品、洛哌丁胺等以最小剂量控制排便次数,然后用刺激性泻药(番泻叶、吡沙可啶)促进排便,每周2~3次。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

(一)上消化道疾病

老年人较常见非典型体征和症状的胃食管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疾病,如咳嗽伴胃食管反流、体重减轻伴消化性溃疡。

老年人大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增加的部分原因。有资料表明,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穿孔的发生率达50%,而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因此,老年病人应限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调整使用剂量。

年龄是否影响抗溃疡病药物的疗效尚不清楚。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全剂量连续使用8周,老年病人和年轻病人的疗效相似,消化道溃疡病治愈率达75%~100%。奥美拉唑20mg/d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血浆浓度较高,特别适用于老年病人。

老年人药物清除率降低。使用常规剂量西咪替丁和其它H2阻滞剂,药物血浆浓度增高,西咪替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7%,有错乱、幻觉和精神病反应。其它H2阻滞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衰病人特别易引起意识模糊。大部分老年病人能耐受H2阻滞剂,调查发现65岁以上或以下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都为2%。硫糖铝能有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但不应与H2阻滞剂合用。

老年病人消化性溃疡病维持治疗最好选择雷尼替丁,优点是一次给药,药物相互作用少,还能有效预防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性出血。现发现幽门杆菌感染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有关。因此,治疗老年病人消化性溃疡病兼有幽门杆菌感染,应合并使用抗菌药物,如胶体次枸橼酸铋二枸橼酸铋钾或次水杨酸铋和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

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药物有胃动力药,如甲氧普胺、西沙必利和多潘立酮。甲氧普胺是多巴胺拮抗剂,可引起精神错乱、昏睡、迟发性运动障碍和加重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症状。西沙必利和多潘立酮较少通过血-脑屏障,更适用于使用甲氧普胺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病人。

(二)便秘

便秘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症状,大约有30%老年人使用缓泻剂,使用人数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健康成人排便次数和肠蠕动很少随年龄改变,但便秘和年老体弱的老年人粪便常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药、三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抗高血压药、铁剂和含铝抗酸药,可使肠蠕动减少和便秘加重。年老体弱的老年人直肠张力及神经感觉降低,易形成便秘,或因不能排粪而嵌塞。

便秘病人症状如粪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排出困难或排空不尽感等,其变化很大,治疗时应鉴别病人的特征,并区别诊断包括由于肿瘤、憩室炎、糖尿病或其它的自主神经疾病、高钙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和抑郁症等引起的严重便秘。增加便秘的因素有不能运动、使用多种药物、痴呆、帕金森病。

粪便嵌塞最好做腹部X线检查,可用矿物油灌肠剂100~200ml处理,每日反复使用灌肠剂或栓剂(如吡沙可啶),直到肠内清除完毕,再使用口服药物,必要时使用人工方法。

年老体弱病人粪便干结和排便次数少,通常需要常规使用缓泻剂。不适用液体泻药的病人,可使用膨胀性泻药psyllium。必要时可用渗透性泻药山梨醇或乳糖。盐类泻药氢氧化镁也有效,但需要监视脱水和高镁血症。对一些顽固性肠蠕动减少的老年病人,口服成人半量番泻叶制剂或吡沙可啶,每周3次,直到改善症状,再以膨胀性泻药或高渗泻药维持。

能活动的老年病人便秘可用肠训练计划,使排便规律化,尽量少用乃至不用缓泻药。即每日使用高纤维食物加上糠或膨胀性泻药(15mlpsyllium加入240ml液体中),固定上厕所时间和固定排便时间(如10min,不管病人是否有便意与否),形成排便习惯。4~5d后病人还没有排便或有明显不适,则使用高渗性磷酸盐灌肠剂或栓剂。若这方案不成功,则使用缓泻药。

不管是活动的或虚弱的老年病人,缓泻药开始使用时剂量应较低,反复尝试减少或停止使用缓泻药。

(三)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是严重残疾,难于控制失禁常常需要进入收容院隔离。暂时性腹泻和中等程度失禁,只需治疗腹泻,恢复正常大便。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有功能性失禁,粪便嵌塞,正常排便机制失控以及精神病等。功能性大便失禁为虚弱或腹泻病人不能及时上厕所所致,这些病人肠道和括约肌无异常,只需针对虚弱和腹泻治疗。粪便嵌塞为结肠或直肠阻碍引起失禁,通常漏出稀软大便,可通过消除嵌塞和合理处理便秘,然而老年嵌塞病人直肠感觉很差且有低渗性直肠功能,常使嵌塞复发。

直肠癌、长期滥用刺激性缓泻药吡沙可啶、骨盆手术和局部自主或外周神经疾病都能影响括约肌控制和排便,对这些严重的大便失禁病人,应提高神经功能和括约肌反应。痴呆、帕金森病和中风等中枢性疾病也能引起直肠功能紊乱和大便失禁,这些病人常伴有尿失禁。

括约肌或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大便失禁,可用止泻药、地芬诺酯、阿托品、洛哌丁胺等以最小剂量控制排便次数,然后用刺激性泻药(番泻叶、吡沙可啶)促进排便,每周2~3次。使用周期性灌肠剂可使排便间隔延长。能自我控制的病人,可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来增加直肠张力。

参考文献

[1]孙利华,陈晶,叶艳.不合理用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国药业,1999,8:5-6.

[2]张万岱,萧树东,胡伏莲,等.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57-358.

[3]赵继红.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疾病.中国药业,1999,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