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舒适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杨春郑思琳袁仕平

杨春郑思琳袁仕平(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四川泸州646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052-02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小儿静脉输液舒适度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0年10月我科住院患儿为实验组,2010年3月~2010年6月的住院患儿为对照组,分别给予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法。结果两组患儿在输液全过程中,实验组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输液故障发生率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一针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率实验组大于对照组。结论小儿在输液的全过程中,护士给予积极的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及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输液故障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对医院的满意率。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舒适护理

Theapplicationofcomfortcareinintravenousinfusionwithchildren

YangChun,ZhenSiling,YuanShiping

TheAffiliatedHospitalofLuzhouMedicalCollege,PediatricSurger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Purpose:Todiscussthenursemeasurewhichimprovecomfortinchildrentransfusion.Method:118casesinhospitalbetween2010Julyand2010Octoberwereadministeredtestgroupbycomfortablenurseway.106casesinhospitalbetween2010Marchand2010Junewaschosenascontrolgroupbycommonnurseway.Comparetheireffectinclinic.Result:Inthecourseoftransfusion,thecomfortintestgroupwassignificanthigherthanincontrolgroup(P<0.05).Therateofuntowardreactionintestgroupwassignificantlessthanincontrolgroup(P<0.05).Boththerateofoncesuccessandsatisfyingdegreeintestgroupalsohigherthanincontrolgroup.Conclusion:Positivecomfortablenurseadministeredinclinicwasinfavorofimprovingchildren’scomfort,reducingtherateofuntowardreactionandimprovingthesatisfyingrate.

【Keywords】ChildrenTransfusionComfortablenurse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也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却给小儿带来一定的不适和精神压力,我们对2010年7月-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输液的儿童给予舒适护理,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输液的儿童118例为实验组,其中男67例,女51例,年龄3岁-14岁,平均年龄6.9岁。将2010年3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输液的儿童10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3岁-12岁,平均年龄7.1岁。两组护理结果数据间进行统计学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外,并进行舒适护理。

2.1输液前舒适护理

2.1.1创造一个良好的输液环境。病室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室温保持在18℃-20℃,相对温度55%-65%,定时开窗通风,墙上贴上一些儿童喜欢的漫画、卡通画等,室内装有空调、彩电。

2.1.2护士良好的仪表与精神面貌可促进患儿心理舒适。我们要求护士淡妆上岗,仪表端庄,精神饱满,举止稳重,通过护士的言行把关爱的信息传递给患儿,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完成输液。

2.1.3输液前多与患儿进行交流、玩游戏等,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允许患儿父母陪伴左右,以减少患儿恐惧感。称呼可以称某某小朋友,以缓解患儿的畏惧心理,对哭闹不休的患儿不应恐吓和威胁,应态度和蔼,使用安抚的语言,让患儿感到护士的关爱、呵护,可让年龄稍大、能积极配合输液的患儿现场说教,作为榜样达到示范作用。另外对患儿父母的心理状态也是舒适护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讲解输液方面的有关知识及输液药物的注意事项,解除家属的思想顾虑。

2.2输液中的舒适护理

2.2.1合理选择血管,选择第2、3掌背静脉,该处皮肤神经分布相对较少,属“乏神经区”[1],痛阈高且血管粗大、固定,易于穿刺和减轻穿刺时的疼痛。对年龄较小、好动的儿童,可选择头皮静脉,不影响患儿四肢活动。注意保护血管,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有计划地使用血管。

2.2.2穿刺时护士的动作要轻柔,技术要熟练。尽量安排责任心强,穿刺技术精湛的护士为患儿操作,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重复穿刺造成患儿疼痛及躯体不适。

2.2.3穿刺时由1名护士或家长为其讲故事、听音乐、给予玩具逗引,分散其注意力,为患儿提供书画、精彩的动画片、棋牌等娱乐工具,对于学龄儿童,鼓励与同伴、同学联络,允许同学来院探视,减轻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枯燥,增加舒适感。

2.2.4穿刺结束后,使用激励性语言“你真勇敢”、“你真是乖孩子”、“你今天表现真棒”,也可适当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如巧克力、棒棒糖等,让患儿下一次输液时更有信心和勇气。

2.2.5用塑料小手或卡通板妥善固定穿刺侧肢体,并注意松紧适度,保证患儿肢体舒适,便于护士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漏,减少了儿童输液外渗和针头脱出率,复针率下降,减轻了患儿痛苦[2]。

2.2.6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输注多组液体者,要及时更换下一组液体,注意观察输液是否通畅、注射部位有无液体外溢、有无疼痛等,尤其要控制好滴速,嘱其家属及患儿不能随意调节滴速,以免发生意外。

2.3输液后的舒适护理

2.3.1输液完后仍应以称赞的语言鼓励患儿。

2.3.2拔针动作要轻柔,我们采用无痛的“折管式先慢后快”法拔针[3]。给予正确的按压方法和时间;用棉签顺着血管轴线方向同时按压两个“针眼”[4],按压时注意勿搓揉,至少保持3分钟,不应急于离开患儿。留置针的患儿给予25u稀释肝素液2ml正压封管,防止管腔阻塞。

3评价标准

3.1根据3岁以上儿童面部表情疼痛评估量表和儿童焦虑恐惧的心里学表现[5],以及患儿的主诉,我们将儿童舒适程度分为三级:舒适、较舒适、不舒适。

舒适:主诉舒适或无哭闹,无情绪变化,能主动配合输液。

较舒适:有主诉或情绪变化,,被动配合输液。

不舒适:患儿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哭闹,不配合,拒绝输液。

3.2一针穿刺成功标准:入针一次或退针一次见成功。

3.3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行设计制作的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4结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P<0.05

5讨论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6]。小儿对侵入性且疼痛的治疗措施感到恐惧,疼痛是不舒适的最严重形式[7]。而静脉输液是一项侵入性操作,静脉穿刺、输液中、拔针等产生的疼痛是患儿不舒适的主要护理问题,另外由于输液时间长、输液过程单调、体位限制造成患儿的娱乐活动缺乏,引起患儿心理上的不舒适,通过对小儿静脉输液全过程实施舒适护理,从表1中看出患儿的输液舒适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液体渗漏、输液不滴、针头脱出等输液故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护士应给予积极的舒适护理,减轻患儿的疼痛、恐惧等不适,使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得到母爱般的关怀,生理、心理、精神处于一种满足状态,从而促使患儿早日康复。从表1中得知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舒适护理提高了患儿家长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率,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舒适护理是一种更实际、直观、操作性强、易接受的护理模式[8],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补充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为护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推动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0,7(3):7-9.

[2]徐玲琳.3M透明敷贴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固定作用[J].中华当代医学,2007,5(6):58-59.

[3]潘风香.先慢后快无痛静脉输液拔针法[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6):250.

[4]邱春华,裘冬芬等.2种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4):43.

[5]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2.

[6]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第六版.香港:华杏出版社,1998,5.

[7]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125.

[8]汤洁.舒适护理模式之我见[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