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水环境的西湖建筑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基于山水环境的西湖建筑分析

刘华彬朱群建

刘华彬朱群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分院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杭州西湖是以秀美为极致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山水美丽,文化丰厚。西湖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完美交融是西湖风景区最基本的特征。西湖建筑的营造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成功典范,体现了人们对西湖山水的一种诠释和尊重。本文重点分析西湖建筑基于山水环境的总体空间格局,寄希望于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对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处理上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西湖;山水环境;西湖建筑;建筑空间

相对于其他风景名胜而言,西湖建筑是西湖景观中较为独特的一个方面。西湖建筑布局多是依山傍水、自由灵活、随势安排、层叠错落,巧于因借,自然天成,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空间开朗,多方观景。西湖建筑布局的总体特征是西湖山水景观的一大特色,是建筑与山水环境相互融合的成功典范。

1西湖山水环境的基本格局

西湖在杭州市西面,面积6.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2km,东西宽约2.8km。西湖三面云山环绕,东临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西湖经过了千百年的营造,其山水景观艺术可称得上是绝妙,她的美不仅停留在亭台楼阁的点滴之间,更体现在整体的山水景观格局之中。西湖三面云山,一面临城。这是西湖最为恰当的空间格局概括。西湖山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湖水孕育山中、山在湖外,登山可以眺湖,湖中可以望山。山影倒置湖中,湖光映衬山际、山水相依,相互衬托。逶迤群山和湖光山色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西湖总体景观的基础和骨架。西湖风景区的山峦不高,但层次起伏;水域不广,但有大小分隔。它的山水比例尺度恰到好处,给人以自然亲切的美感,是自然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强烈的审美情趣和极高的欣赏价值(图1)。

2西湖与颐和园建筑空间布局比较

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突出的艺术成就。西湖建筑景观的意境,对江南地区的建筑、环境设计乃至北方的皇家宫苑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署山庄,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湖的设计艺术手法。但就建筑的空间布局特点来看,南北还是有所不同。

如果把西湖与颐和园昆明湖的环湖景观作一对比,前者的景点建筑自由随意地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之中,显示人工意匠与天成自然之浑为一体;而后者的景点建筑则以其一系列的显露形象和格律秩序,于天成的自然之中更突出人工的意匠经营。

颐和园的规划,强调重点、轴线,运用景点布局的格律和几何关系来表现官苑的端庄和气派。造园匠师在前山的中央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庞大,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采取“屋山”的做法,从湖岸到山顶密密层层地将山坡覆盖住,以其华丽璀璨的殿堂台阁构成一条贯穿前山的中轴线犹如金碧重彩的渲染。佛香阁是中轴线上的重点建筑物,中央建筑群的几何对位关系又把它的重点作用做了适当的烘托。巨大的建筑体量耸立在半山腰的高台之上,显得气宇轩昂,凌驾一切而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构图中心。靠近中央建筑群两侧的景点采取轴线对称但形象不对称的布置,其余的愈往东往西方向展开,愈见疏朗自由而不拘一格。因此,万寿山前山的建筑布局,作为景点集群的正立面宏观效果便呈现为一种“退晕式”的,多层次烘托的渐变韵律,既显现出皇家气派,又不失其为园林的婉约多姿(图2)。

与颐和园相比较,西湖的建筑布局就显得相对分散,基本是大分散小集中的布置形式。西湖的山水通体既有自然景观之美,又渗透着以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之盛,无异于一座有许许多多小园林集锦而成的特大型天然山水园林。在整个西湖景区中很难找到高大堂皇的统领建筑,至多是雷峰塔、保俶塔这样的点景建筑,只是起到构景中心的作用;就建筑本身而言,也是显得淡雅、灵秀。西湖的建筑是随处而建,依山傍水,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基本是尊重自然,将自然与人工很好的结合起来。走在西子湖畔,是人到哪里,园到哪里,譬如有山间小筑西泠印社、临水建筑平湖秋月、水上庭院三潭印月和湖滨别墅郭庄等。

3西湖主要构景建筑分析

建筑布局与山水的结合是西湖的经典之处,西湖布局之美,得自天然,臻于雕琢。从西湖整体山水格局的艺术上分析,西湖虽然没有颐和园那样相对集中、气势磅礴的中心建筑群,但也不乏起构景作用的风景建筑。如保俶塔、雷峰塔和城隍阁等都是西湖水域重要的标志物建筑。

保俶塔和雷峰塔是西湖子午线上的两点,是西湖景观中重要的的两个点景建筑。在西湖南线,雷峰塔是西湖山水空间南部轮廓线上的制高点,形成了景观视线的高潮,是整个西湖环湖南线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支点,并以此统领整个环湖南线的景观。在西湖北岸,宝石山顶的保俶塔则无异于湖山整体的构景中心,它与南岸雷峰塔所形成的对景线起到了控制全局的作用,虽属人工点染,却是恰到好处。有了保俶塔和雷峰塔,西湖出现了一北一南的绝佳景观,而且两塔秀丽雄伟,各有千秋这一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南北成一轴线,所谓“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雷峰似老衲,保俶如少女”。湖上双塔,水中双影,与湖中三岛、苏白二堤相辉映,构成西湖平面与竖向重要的景观空间基本格局(图3)。

另外,建于吴山之上的城隍阁是湖东南面的视觉焦点,在西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与宝石山上的保俶塔一左一右矗立于城市的轮廓线上,构成杭州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4基于山水环境的西湖建筑总体特征

4.1建筑与山水环境辨证统一

西湖建筑与山水环境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总体与局部、主与次的关系处理上。西湖景观总体上的和谐得体,个体上的各具特色,共性和个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处理得当。西湖景观的共性,除了绿化景观全局上的整体感外,在园林建筑的格局上,也有些基本的共同因素,有形似或神似的东西,使其互相联系。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传统的江南地方风格,也就是西湖所固有的园林建筑特点。西湖景观的个性,就是该局部应有的特色。形成各自特色就是该局部应围绕主题思想,从绿化与建筑上作一些特殊处理。建筑在布局形式、空间组合、立面造型、局部装修、油漆色调、家俱陈设、文化内涵上都有所体现。

除了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之外,西湖的另一辨证关系就是它的主次关系。从总体上看,山水环境是主体,楼馆台榭等建筑物是从属的,是宾体。西湖的建筑营造运用一系列的对比手法达到主景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以隐求显,以暗求明,以曲求整,以静求动,以矮求高等等。因此,西湖风景区的建筑物,在决定其位置、尺度、轮廊,色调等,以增色景观特色的前提下,作为配角的姿态出现,避免喧宾夺主、破坏大自然的美好景观。

4.2建筑与山水环境的相互融合

在整个西湖山水风景格局中,西湖景观建筑与城市建筑都是从属于西湖山水环境的。风景建筑很好的装点着西湖这个山水环境,使粉墙黛瓦隐现于山迹水边,绿树浓荫之中,使杭州风景建筑与周围环境取得最大限度的协调、渗透和融合,这才有了美妙绝伦的西湖风景。

杭州西湖湖面辽阔,三面近山怀抱,一面与城市相邻,总的地貌景观呈现为以湖面为中心的一定程度的内聚性和封闭度。南宋诗人林升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就道出了西湖的自然环境结合于人工建置的特色:多层次的山外青山配以小体量分散的建筑物,从而构成互不遮挡、楼外见楼的景观效果。据文献记载,南宋临安的园林,别业,僧寺大多数均环湖建置,以其小巧的建筑体量和分散的布置依托于广阔湖山的背景。这个特色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历代一直沿袭下来。因此,西湖风景得以始终保持着湖面的辽阔感和湖山总体亲切宜人的尺度,避免了过于浓重的人工雕琢意味。

除此之外,西湖建筑与园林结合的非常紧密,可以说是建筑在园中,也可以说是园在建筑中。因为在西湖这个大的山水环境中,建筑多是借景园外。从布局上分析,西湖的建筑和园林都常采用开敞式布局。许多园林不设围墙,使园外空间与园内空间融为一体,建筑空间与山水环境空间互为参照。有的在临湖一侧敞开,引湖光山色入园。杭州西湖建筑与园林布局灵活、自由、顺其自然;不强调“障景”、“引景”,不强调中轴对称,甚至不拘泥朝向、高低和体量之大小,一切因地形而宜。平面布局不拘一格,亭台楼阁该大则大,该小则小,该高则高,该低则低,充分体现了西湖建筑与山水相融合的高度灵活性和技巧。

5结束语

西湖建筑以自然湖山为依托,巧于因借,布局疏朗,成为我国造园艺术中的重要流派,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西湖风景建筑的建设和营造是成功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杭州城市中的一处美丽风景旅游胜地,西湖能保存着相对完美的山水格局,是历年来年建设者们的英明决策与保护。尤其是在现代风景设计思潮的冲击下,西湖能够保持一种传统的山水格局意蕴,已经很不容易。作为建筑与山水环境结合的典范,西湖的建筑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尤其是建筑对自然空间环境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园林设计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Z].2002.

[2]周维权.园林风景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西湖风景园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郭黛姮,李华东.杭州西湖雷峰新塔[J].建筑学报.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