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比较

范润东康龙乔文龙李宗远张义朱海波张成

范润东康龙乔文龙李宗远张义朱海波张成

(中国中铁阜阳中心医院;安徽阜阳236000)

【摘要】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内翻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两组均行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定位:A组解剖标志为胫骨结节中内l/3线,B组解剖标志:膝内翻≥20°为胫骨结节中内1/3线、10-1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0-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两组术后均测量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结果:A组内旋(5.5±2.9)°,其中膝内翻≥20°为(0±2.4)°,10-19°为(3.4±2.8)°,0-9°为(8.3±3.9)°;而B内旋(0±1.8)°,其中膝内翻≥20°为(0±1.6)°,10-19°为(0±1.9)°,0-9°为(0±2.0)°,两组间对比、A组内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而B组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较为理想的方法即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且需根据膝内翻畸形程度选择线性定位。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

对于膝内翻患者而言,其常用的治疗术式即为全膝关节置换术,而多数患者术后如果胫骨关节旋转对线不良,则极易造成早期聚乙烯半月板破裂或磨损以及胫骨关节半脱位,从而对髌骨的功能和轨迹造成影响【1-2】。在股骨假体旋转定位中,股骨外科上髁轴线是可信标志线,但具体的定位方法目前上存在一些争议【3】。因此本文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内翻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即比较了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现报道如下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内翻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其中,A组女12例,男13例,年龄为54-77(64.5±3.2)岁。B组女14例,男11例,年龄为56-79(65.7±2.4)岁。两组一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术中采用GeminiII旋转平台全膝关节假体(产自德国Link公司),且采取髌旁内侧关节囊入路。术中胫骨假体定位:A组解剖标志为胫骨结节中内l/3线,B组解剖标志:膝内翻≥20°为胫骨结节中内1/3线、10-1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0-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手术操作见图1。

1.3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均测量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即完成假体安装后,将膝关节伸直,对半月板垫片旋转角度进行观察,对聚乙烯垫片短轴端点于胫骨假体金属托短轴端点距离d用卡尺测量,垫片短轴、金属托的长度b’和b,根据型号已知(两者相等)。等腰三角形由d、b/2和b’/2围成,聚乙烯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即顶角为垫片短轴与胫骨假体金属托短轴的夹角α,根据公式对α计算:Sin(α/2)=(d/2)/(b/2),见图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文中计量数据可采取t值进行检验,文中计数数据可采取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评定组间差异。

2.结果

A组内旋(5.5±2.9)°,其中膝内翻≥20°为(0±2.4)°,10-19°为(3.4±2.8)°,0-9°为(8.3±3.9)°;而B内旋(0±1.8)°,其中膝内翻≥20°为(0±1.6)°,10-19°为(0±1.9)°,0-9°为(0±2.0)°,两组间对比、A组内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而B组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在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性,则需做到恢复下肢力线和最大程度的满足复杂的膝关节生理运动,前者包括胫骨旋转对线,后者指的是缓解由剪切力所致假体松动等【4】。在对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过程中,其可选择的方法涉及股骨后髁线、外科上髁轴线、临床上髁轴线、前后轴线等,其中可信标志线为外科上髁轴线,同时还涉及胫骨结节中内1/3线、第2跖骨线、踝间线、胫骨中沟线、后髁线、经髁线等。但患者因存在解剖变异大、关节退变等原因,所以解剖标志线目前尚无定义定论。而通过采用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进行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且是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确认的良好标志,因此可根据膝内外翻的程度在手术时进行合理选择【5】。本文的研究中,A组内旋(5.5±2.9)°,其中膝内翻≥20°为(0±2.4)°,10-19°为(3.4±2.8)°,0-9°为(8.3±3.9)°;而B内旋(0±1.8)°,其中膝内翻≥20°为(0±1.6)°,10-19°为(0±1.9)°,0-9°为(0±2.0)°,两组间对比、A组内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而B组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见,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采取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较为理想的方法即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且需根据膝内翻畸形程度选择线性定位。

【参考文献】

[1]蔡飞,刘志斌,张宁,侯江业,苏虎艳.TKA中胫骨旋转力线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04:450-453.

[2]孙振辉,孙云波,任志帅,刘军,王磊.GeminiMK-Ⅱ活动垫片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胫骨结节内1/3解剖定位法对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09:1062-1066.

[3]李志文,廖威明.全膝置换术中预防股骨及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对线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203:396-400.

[4]高健,沈志敏,高冲,王国胜.胫骨扭转角应用于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术后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04:465-469.

[5]李想,王岩,董纪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旋转力线定位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07:77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