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驱动视角下的山东省鲁锦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文化驱动视角下的山东省鲁锦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杨丽娜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353)

本文为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可持续设计驱动下的鲁锦文化产业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号为201806414

摘要:文化创新驱动下的产业转移具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文化产业所固有渗透性、融合性、跨界性特点能够从各方面带动传统产业横向扩展与升级转型。目前通过分析考量发现:山东省本身具备了大力发展鲁锦文化产业的条件与优势,但鲁锦产业转移目标层次偏低、鲁锦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嫁接融合不足。因此,山东省应树立“文化驱动观”,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在实现鲁锦文化产业向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打造等环节渗透、融合的同时,最终实现山东省鲁锦文化产业升级转型。

关键词:文化驱动;鲁锦;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鲁锦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独特的纯棉手工提花纺织技艺。鲁锦文化产业发展效应有着较强的外部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产业融合与空间整合,是经济转型的新驱动力。

鲁锦产业转移是生产力空间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智力投资的占有和配置,是一种以知识信息为资源要素进行开发生产的高级经济形态,人类社会开发新的生产要素资源代替短缺资源的能力以及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增强,知识形态生产力由此步入物化阶段。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鲁锦产业转移内涵,并找到文化驱动下鲁锦产业转移的有效路径,是实现区域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文化创新驱动下鲁锦产业转移的内涵与特征

对产业转移的理解,容易受到路径依赖、惯性思维特别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引导,往往习惯于单纯从工业经济角度去思考问题,认为鲁锦产业转移就是要全面实现工业化。其实不然,承接鲁锦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承接鲁锦产业转移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经济内部,还应该从文化、知识等角度进行多维度的把握,充分发挥鲁锦文化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使鲁锦文化经济成为助推新型工业化的新动力;将文化因素注入传统工业,既能丰富传统鲁锦产品内涵,延展鲁锦产品的生命周期,又能加深消费者对鲁锦产品的认同和忠诚度。鲁锦工艺繁杂多样,图案细腻别致,色彩艳丽明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相关产品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二、文化创新驱动下的鲁锦产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

1.文化科技融合:从“功能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鲁锦文化产业(经济)从质态上来说是直接体现创新型经济特质的产业门类,鲁锦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中对知识、技术、文化集成度最高的产业形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空间功能转换、空间布局调整、鲁锦产业区价值链升级和经济发展创新都有积极的贡献,是鲁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创新驱动力。

文化与科技共生成长,都是鲁锦产业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劲的内在动力。文化的注入,能给科技带来更人性化、更实用、更有亲和力的鲁锦创意产品,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也能使文化思想有了实质的依托和呈现的平台。文化与科技融合正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途径,即从“技术经济”、“功能经济”走向“文化经济”。

2.鲁锦文化产业集聚:催生了多样性的区域空间形态

鲁锦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有着较强的区域产业引导功能。鲁锦文化产业不可能孤立发展,需要依托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形成联动规模经济效应。文化对传统鲁锦产业的渗透具有无形性、不可预计性,但一旦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几何倍地爆发出发展动力和经济效益,从而让一定区域范围内传统鲁锦产业重新聚集和分布,区域空间由于有了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发生结构变化。

3.文化产业融合:创造了多元鲁锦产业经济形态

当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变得更加丰富,创意、创新、知识和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新型驱动力,鲁锦文化产业集合了这些新兴要素,并拥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内涵,能够与其他行业产生融合与碰撞,从而创造出弹性生产、个性定制、创意产品、创意营销等新型商业模式。

从目前来看,鲁锦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首先,传统鲁锦产业也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经济推力,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外围支撑,如鲁锦文化产品制造。其次,鲁锦文化产品的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性,这些无形的内容需要通过实物形式得以实现,离开了这些实物产品,鲁锦文化产品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示和传播,其文化内涵无以依托。文化理念和文化创意可以通过“嫁接”传统产业来更好地实现,即通过最终工业产品的生产、设计、包装、配送等环节来展现特定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创新驱动下鲁锦产业转换发展方式

1.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诉求,转换发展方式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与日益提高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充分说明了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山东省应抓住历史机遇,不掉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基于政策主导与比较优势的转换,推动鲁锦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所谓比较优势的转换是指山东省传统的鲁锦文化产业发展是基于文化企业自身的单打独斗,其比较优势也只限于企业内部范围的考量。然而,从外部视角来看,鲁锦文化产业升级和规模化需要的是更多资金、人才、场地的投入,山东省本身具备这些要素条件,比较优势的考量范围应从企业内部向整个产业延伸,从而进行鲁锦文化产业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

2.融合创新,实现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式”发展

文化创新能加速传统第一、第二产业“三产化”和第三产业内部合理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现代鲁锦文化产业,主要依托价值扩散的关联效应,不断打破传统产业界限,“跨界”重组,构造多行业整合发展的产业链。另外,通过鲁锦文化创新和文化植入改善传统的生产要素路径依赖,充分发挥文化要素的溢出效应,扩大鲁锦产品附加值。同时,还需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快鲁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实现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化。

四、总之

首先,应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发展的全局观。从宏观来看,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在一国内部,也体现着产业布局的客观要求。同时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实现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同步。其次,努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内涵。产业转移的两大动因在于成本和市场,基于成本的产业转移并非良性发展格局,而处于市场因素的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主流。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冲击下,鲁锦造技艺面临消失的困境,鲁锦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进行品牌产业转型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从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方面探究鲁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运作,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效益,同时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保护和传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法强,鲁锦的传承及其工艺优化研究[D],青岛大学,2010.

[2]任雪玲,葛玉珍,鲁锦的艺术特色及基础纹样解析[J],丝绸,2009(6):46-47.

[3]钱欣,赵萌,鲁锦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0,31(1):96-101.

[4]顾江,文化产业研究——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左慧,文化产品供给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杨丽娜(1977.02-),女,山东泰安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