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喘息中医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肺病喘息中医治疗

张国山

张国山(哈尔滨市南岗区燎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001)

【摘要】目的肺病喘息,又名肺气衰、肺衰,为肺系病,或肺久病肺气伤损之极,病重且危。争得一口气,便有生之机,积极救治,有助于肺病喘息的恢复。目的:讨论肺病喘息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肺病喘息为肺病,或日久肺气将脱之象,明?秦景明曰:“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寸削,元气大伤”(《症因脉治》),预后较差。

【关键词】肺病喘息中医治疗

一、定义

肺系病,肺气伤损;或久患肺疾,日渐气衰,症见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得平卧,甚则肺气衰微欲脱,肢冷汗出;或气短不续,面舌青紫,下肢水肿等,称为肺病喘息。

肺病喘息,又名肺气衰、肺衰,为肺系病,或肺久病肺气伤损之极,病重且危。争得一口气,便有生之机,积极救治,有助于肺病喘息的恢复。

二、源流

肺病喘息,见于《灵枢?五阅五使篇》曰:“肺病者,喘息鼻张”,说明喘息之症,由肺病引起。定位在肺,是肺病之后综合征。除喘咳、呼吸困难之外,还有鼻翼煽张等。有关肺病喘息的论述,《素问》还有多篇论述,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又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明确指出肺病喘息,主要临床特征是:喘咳、呼吸困难。治不及时,喘息更加“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藏脉见”,预后不良,“十日之内死”。

汉?张仲景称为“咳逆上气”,症见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端坐呼吸),烦满喘息,心下有水,目如脱状,脉浮等。应用麦门冬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晋?皇甫谧病名之述,宗张仲景,同样认为肺病引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提倡针灸治疗,“取之膺中外俞,背三椎、五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中以越之”。(《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刺治疗肺病喘息的基础。

隋?巢元方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提出肺病喘息系“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瘥,则胸背痛面肿,甚则咳唾脓血”。治以气功,作法是:“先以鼻内气,乃闭口咳。还复以鼻内气,咳则愈。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胀腹,两足再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唐?孙思邈治疗肺病喘息,主张药物、针灸、气功综合治疗,所创“调气诀”,至今仍有临床意义。隋唐,丰富了肺病喘息的治疗。

宋以后又有发挥,《圣济总录》所述肺病喘息,症见“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故喘息不得安卧”,为肺胀、肺虚,心下有水气等病症引起。辨证立法,应用方药,穴位针治,一直为世尊奉。金元医家,刘河间论喘主火,张从正说喘系火热乘肺,朱丹溪则认为肺病喘息有虚实之分。从不同角度阐述肺病喘息的病因、症状、治则、方药,对后世论治肺病喘息很有启发。

明清医家,对肺病喘息的临床观察,深入细致。明?王肯堂以望诊明确诊断。曰:“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证治准绳》杂病?喘)。治疗方面,注重整体调治。方仁渊曰:“实喘治肺,虚喘治肾……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宜兼治肺”。

三、肺病喘息主病

肺病喘息,为肺之疾,暴病或久病伤损而成。主要疾病有:肺胀、哮症、久咳(肺管病久咳)、肺炎喘嗽、悬饮、肺萎、肺痈、肺痨等。另外心系病日久,如心痹、胸痹(肺源性心脏病)、真心痛、脉律失常等,引起肺气损伤,呼吸气短亦导致肺病喘息。

临床特征:咳喘气促,呼吸困难,甚则抬肩三凹(即吸气时缺盆内凹、肋间隙凹、鸠尾深凹),少气不足以息。伴见面浮足肿,口唇、舌质、爪甲、耳垂青紫,目睛红赤而水,脉芤,或疾数。

四、现代意义

肺病喘息症,主要为肺病引发。即肺气肿、哮喘、肺炎、胸膜炎、肺不张、肺脓疡、肺结核、肺癌等病引起。之外,心系病日久伤肺,也可引起肺病喘息,即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以上可见,从病因、临床症状比较,肺病喘息,似现代医学所述呼吸衰竭。

五、辨证论治

1.肺气将脱

主症: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面唇及耳垂青紫,吸气时抬肩,肋间、缺盆、歧骨下凹,手足厥逆,自汗冷湿。脉虚数,或芤数,或散大无力,舌紫,苔少。

证析:此为肺气将脱之象。肺气虚极,不能主气司呼吸,则症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气虚不能引动血行,血郁血滞,则面唇耳垂青紫。气虚,阳气不达四末,故手足厥逆。

脉散大而数,舌紫等征也是肺气将脱的缘故。

治则:补气固脱,救逆。

处方:针灸:肺、心(眼针),人中、气舍、膻中、关元、内关、太渊、足三里、涌泉;或百会、肺俞、心俞、天突、内关、太渊、鱼际。

手法:平卧,或正坐。放松形神,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涌泉,或鱼际),留针半时,或更长时间,出针。每日2次。可灸,取关元、足三里,隔附子饼,或隔盐灸。

中药:独参汤(《十药神书》),人参大剂量,加虫草煎服。

2.阳虚水犯(泛)

主症:面浮青紫,息短气微,全身青紫,爪甲色暗,畏寒肢冷,冷汗淋漓,腹水足肿。脉细数欲绝,舌青紫,苔白或少。

证析:此为阳虚水泛,水气凌心肺所致。肺阳虚疲,不能通调水道,水气凌心,循环障碍,则见面浮腹水,足肿。阳虚,血脉温运无力,血滞血瘀,则症见全身、面唇青紫,四肢厥逆。

脉舌征也是阳虚水泛的缘故。

治则:温阳行水,消肿。

处方:针灸:百会、人中、水分、关元、足三里、复溜、太冲透涌泉,或百会、百劳、定喘、心俞、肺俞、肾俞。

手法:平卧,或正坐。放松形神,尽量平和呼吸,如患者喘息,行走之后休息10分钟再进针,用补法,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肾俞),留针半时,出针。针后复溜,或太溪,流清水,用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中药:真武汤(《伤寒论》)、五苓散(《伤寒论》)加黄芪、砂仁、仙灵脾、茴香。

3.实热壅盛

主症:发热咳喘,呼吸困难,喉中有水鸡声,鼻翼煽动,胸胁胀满,咳痰黄稠,或夹血丝,面赤或紫黄,烦热躁扰,尿赤便秘。脉细数,或虚数,舌红绛,苔黄黑。

证析:此为肺热壅盛所引起。肺热壅滞生痰,痰湿阻滞,则症见咳喘,呼吸困难。气动伏痰,则症见喉中有水鸡声。热邪灼伤血络,则痰中带血,尿赤便秘也是痰热伤津,肺气不清之征。

脉舌征也是实热壅滞的缘故。

治则:清热宣肺,平喘祛痰。

处方:针灸:少商、鱼际、合谷、曲池、人中、天突;或风池、大椎、定喘、肺俞、至阳、昆仑。

手法:正坐,或半卧,或俯卧。放松形神,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鱼际,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热甚,可行少商放血后再进针。

中药: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重用黄芩(30g以上),加白芍、葶苈子、贝母、竹茹、枳壳。

4.痰湿阻肺

主症:面白虚浮,咳嗽痰壅,面青灰而暗,呼吸急促不续,胸脘痞满,不得平卧,食少纳呆,手足冷湿,二便不调。脉滑数,或虚大而芤,舌质青紫,胖大,苔白,或白腻。

证析:此为痰湿阻滞肺络所引起。痰阻气道,气不通达,则症见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不续。痰湿阻滞,气机不畅,则胸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不调,也是痰湿困阻中焦

脉舌征亦为痰湿阻肺的缘故。

治则:豁痰开窍,除湿。

处方:针灸:膻中、俞府、中脘、尺泽、太渊、足三里、丰隆;或定喘、肺俞、脾俞、魄户、委中、承山、昆仑。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渊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日2次,平卧或俯卧各一。重者不能平卧,卧则喘甚,可正坐进针。待气喘平和之后,再取卧式针之。

中药:导痰汤(《妇人良方》)、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走马汤<金匮要略》,或泻白散(《伤寒论》)。

气功预防与治疗

喘息平定之后,宜行气功防治,平时可选择胎息法习练,作法见肺络出血“气功预防与治疗”。

六、预后预防

1.预后

肺病喘息为肺病,或日久肺气将脱之象,明?秦景明曰:“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寸削,元气大伤”(《症因脉治》),预后较差。

2.预防

急症治标,针药之后气平和,应常作气功。预防感冒,常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扶正固表。平和心志,稳定情绪,切忌急躁。注意睡眠,节制饮食。

参考文献

[1]华华,吴洁,张丽梅.经方拾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2]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