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陆凤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陆凤美

陆凤美

广西靖西第三中学陆凤美

一谈到作文教学,许多语文老师也许有这样的感触:教学生写作文,其实是为了让中考学生的作文尽可能地接近五十分。为了不让这“半壁江山”丢掉,为了能在考场中取悦阅卷老师的口味,许多中考作文的方法套路应运而生,这些指导方法确实能让学生在备考的短时间内,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学生获得作文高分,这固然是师生皆大欢喜的事情,但从发展学生的写作前景的角度去考虑,这些应试的方法套路颇有现代“八股文”的味道。

以下是我在教学当中,发现众多老师所作的一些作文指导方法,在此,本人斗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作文开头、结尾要点题”太僵化

“开头、结尾都要点题”,此处所谓的点题,就是指要用一两个与中心有关的词语来揭示或点明主题,此举旨在告诉考生时刻紧扣主题来阐述,确保不偏题。同时根据以往“阅卷老师一般都先看开头和结尾”的经验,便大加强调“作文开头、结尾要点题”写法,以便让阅卷老师在第一时间便产生“该考生能紧扣题意来写”的印象感觉,从而进入获得作文高分的准行列。

我举一个作文教学公开课的实例: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教师示例:

开头一:诚实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诚实是友谊的桥梁,诚实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开头二:机智诚可贵,诚实价更高。若要二选一,诚实不可丢。

结尾一:让我们时刻以诚实为友吧,它将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收获。

结尾二:纵然时光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我将会紧紧掌握住诚实之手!

这当然是文笔优美,且紧扣中心的、好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但我个人认为,从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来看,如果每篇作文都是开头和结尾都要点题的固定模式,就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当然不利于学生个性作文的发展,便很难出现万紫千红的、喜人的作文春天的美妙景象。

让我们来看看名家的名篇的开头吧。

以朱自清《匆匆》为例:

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篇散文意在告诉人们“时光在不知不觉当当匆匆而去”,它以优美自然的文笔,受到几代人的喜爱,可是它并无像现今我们教师一手炮制的“作文妙法”的“作文开头结尾的点题”。

只有中间段落的涉及“匆匆”二字的几句话: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让我们再来看《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首尾吧: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它的主旨是:作者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作者却没有在文中大肆渲染“生命多么美好,我们要好好珍惜”之类的抒情话语,而是在自然的写景之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悟,这是不是比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来得更真实一些,,更感人一些?

二、“话题作文的拟题不能离开‘话题’的相关词语”太死板

为了避免学生拟题不佳而丢分的现象,许多老师沿用以下万无一失的方法:即以该话题为中心进行组词来拟题的方式,组词的公式是:“某些词语+话题”(即话题前面加上某些词语来拟题),“话题+某些词语”(即话题后边加上某些词语来拟),“某些词语+话题+某些词语”(即话题前后都加上某些词语来拟题)。

举个例子:以“谦虚”为话题,展现一下现在流行的做法吧。

1、“某些词语+话题”,(即话题前面加上某些词语来拟题):拥抱谦虚、学会谦虚

2、“话题+某些词语”(即话题后边加上某些词语来拟):谦虚最可贵、谦虚使人进步

3、“某些词语+话题+某些词语”(即话题前后都加上某些词语来拟题):让谦虚时刻伴你行、一个谦虚的故事

这些拟题的方法不是不好,它确实能帮助我们学生解决考试时面对“自我拟题”的难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当中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因素:即这样的题目让人一下子就明白文章的主题,继而猜到故事的内容情节,没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学没有含蓄性,便没有文学的艺术性,过于直白,往往会抹杀掉文学的艺术价值。这些做法只是为了中考而作文,而不是为了培养作文能力而写作。

宋朝以考画来取仕的“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想必老师们都很熟悉:有一个考生别出心裁,以巧妙的构思取胜:一个人骑马归来,有几只美丽的蝴蝶追逐着正在奔走的马蹄。这画确是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境。实际上,这个故事是在谈艺术的含蓄性。文学和绘画同属于艺术,可谓是一脉相承。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所熟悉的、并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些文章的题目。

伊索的《龟兔赛跑》这则寓言,反映主题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它的题目没有“谦虚”二字,可自从它产生以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国男女老少的喜欢;再来看看莫怀戚的《散步》,它的主题是“尊老爱幼”,却以“散步”这一小事作为题目,至今也没有那个专家或者学者认为此题目有何不妥呀!由此可见,上述固定的拟题模式,不宜加以推广,适宜对部分语文水平较低的同学进行辅导,否则,它将会束缚其他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中考作文最好写成记叙文,不宜写议论文或诗歌、寓言童话等”太偏狭

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的“写作”部分的第5点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课程标准里要求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可我们因为恐怕学生议论文的深度不够,从而学生作文分数不高,教师教学质量降低,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名气,所以不主张学生写议论文。其实我们还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急功近利”这样的评价落在我们的身上就在所难免了。写议论文,目的是要学生学会表达自我的思想,学会用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论证,这为以后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议论文,练习写作议论文是大有益处的。因此,我认为:只要文体不限,学生都可以尝试去用自己喜欢的体裁去写作,诗歌、寓言和童话等未尝不可。

我们姑且将视角移到高考上来,2000年高考,一考生写一篇《漫游奇境记》获得高分。这是一篇构思巧妙的童话,作者以浪漫之笔写“我”变成了漫游奇境的爱丽丝,跟着兔先生来到一个不知名的王国。然后,通过“换马”和“上刑场”两个故事,阐述了“标准不同,答案也不同”和“人所受的教育、所处的地位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的道理。

2005年秋考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和2006年秋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目(河北、河南、山西、海南)都涉及寓言童话。这些高考作文材料都说明:童话、寓言这些体裁在高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初中阶段积累一定的相关这些体裁的知识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初中的作文学习是为高中的语文学习做准备,高中的作文练习为大学学习或者以后步入社会直接服务,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教学中因受应试教育影响而存在的种种弊端,努力探索出真正一条让学生借作文来表达自我心声,同时也借此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