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李玉丽田鹤张平

李玉丽田鹤张平(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7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54-02

【摘要】目的讨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减少热量的摄入,控制血糖。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治疗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占18%~41.6%。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进一步促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致残和病死率,其危害远远超过其他引起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影响。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血糖长期控制不良、高脂血症、高血黏度、血液流变学异常和非酶氧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糖尿病高血压患者38例,现将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32~78岁。结果38例中14例效果显著,22例一般,2例较差。38例患者血压均控制在130/85mmHg以下。

1.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诊断

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l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将收缩压≥l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列为临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将收缩压l40~149mmHg,舒张压<90mmHg列为临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2治疗

2.1饮食

减少热量的摄入,控制血糖。饮食中应含充足的水果、蔬菜和高纤维的食品,适当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蛋白质的摄人与常人相同可取自于植物和动物瘦肉的蛋白,但有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摄入以延缓肾病的进展。饮食中应适度限制钠,每日约2~5g食盐,在某些高血压一糖尿病病人有良好的降低血压反应。

2.2减轻体重

维持对应于身高的理想体重是治疗高血压一糖尿病的方法之一。在肥胖的l型塘尿病病人降低体重是治疗高血压一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体重在短期内减轻常常可起降压效果。

2.3运动

规则的需氧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及血清葡萄糖水平,运动量须渐进,要选择病人适用的有利于心脏病恢复的程序运动。

2.4吸烟对冠心病是危险因素,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加重外周血管疾病,故应劝告戒烟。饮酒亦可升高血压,且对糖尿病不利亦应做到不饮酒。

2.5药物治疗

主张小剂量单药或联合用药,一般不主张超常规加量。在控制达标的同时要兼顾靶器官保护和对并发症的益处,避免药物对靶器官、代谢的不良影响。比如,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是否影响糖、脂肪、钾、钙、钠等代谢,如排钾性利尿剂可减少钾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糖恢复;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勃起功能障碍,有此类并发症者尤须注意避免。

2.5.1利尿剂:糖尿病高血压因有钠潴留,故应用利尿剂可减低钠和体液容量,同时降低血管紧张度,纠正血管对加压物质的高反应,有较好降压作用。但噻嗪类及袢利尿剂均有明显的副作用:常见的低钾血症可影响胰岛素原向胰岛素转化,或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产生胰岛素抵抗,可引起葡萄糖耐量的损害,使血糖更难控制,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因此,目前认为在ACE抑制剂疗效不佳者,可加用小剂量氢氯噻嗪,12.5~25mg或吲哒帕胺1.25~2.5mg。

2.5.2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部分通过降低心输出量和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起降压作用。由于β受体阻滞剂有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心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可使2型糖尿病病人的葡萄糖耐量低减加剧,血糖升高,甚至诱发高血糖昏迷。在1型糖尿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胰岛素诱发的低血糖,故应慎用。

2.5.3α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不改变胰岛素分泌,对糖尿病的控制没有多大影响。有报道α受体阻滞剂能改善葡萄糖耐量,升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脂质代谢也起有利作用,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故被推荐为第一线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反应性钠和体液潴留,加用利尿剂可减轻此副作用。

2.5.4中枢性肾上腺素能抑制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对糖尿病高血压有降压镇静作用。此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释放和损害葡萄糖耐量,但对血糖的控制影响不大,部分病人有忧郁、口干的副作用。

3讨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如高血压发生在糖尿病之前,多为原发性;如高血压发生在糖尿病病程中,可能为原发性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也可能与大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一样,其高血压发生有其独特机制,但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调节异常等有关。

参考文献

[1]宁志伟.糖尿病的三级防治[J].医学综述,1997年08期.

[2]刘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