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层的攀比到精神上的纠葛——青少年嫉妒心理透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从浅层的攀比到精神上的纠葛——青少年嫉妒心理透视

吴玲

吴玲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嫉妒心理是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后果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本文以嫉妒案例的分析出发,研究了嫉妒的基本层次,嫉妒心理产生的基本机制及带来的危害,并尝试从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探讨走出嫉妒心理的对策,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嫉妒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6-0021-02

嫉妒心理是人的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心理学大词典》里说:“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交范围日益扩大,而处于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就被明显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势,由此引发一种包含着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心强,导致情绪低落,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嫉妒心理的层次特点及破坏性,寻找走出嫉妒阴影的方法,对每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嫉妒案例分析

[案例]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中国留学生卢某开枪打死了该校一位副校长、三名教授和一名同学,随后,卢某开枪自杀。是什么促使卢某制造了这个震惊世界的大血案呢?那就是“嫉妒”。卢某是北大物理系高材生,来美国已6年,1990年取得物理学博士。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个性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他渴望自己的博士论文能获得物理系的荣誉奖,对此期望甚高,然而他的博士论文在最佳论文的提名中被否决了,与此同时,与他同一导师的中国留学生单某的博士论文却获奖,并被校方留下做博士后研究。闻悉,卢某心里感到不平衡,并对单某满怀嫉妒,对他们共同的导师和校方也心存怨恨,终于妒火中烧,持枪杀人。

[分析]卢某的表现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嫉妒基于竞争,领域相异,不成竞争,不易有嫉妒。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对竞争对象产生嫉妒心理,这就验证了卢某未获得荣誉奖而对单某产生的记恨之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具有竞争性,这往往容易使个别同学在内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心理长时间的存在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卢某就是神经错乱从而造成了凶杀案、最后自杀。嫉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它会使人丧失理智和信心,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

二嫉妒的基本层次

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嫉妒心理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浅层的攀比。意为潜意识的嫉妒,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被人觉察到。(2)显意识嫉妒。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3)精神上的纠葛。即变态嫉妒,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

三嫉妒心理产生心理机制

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一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本文将其总结为两类:客观诱因和主观诱因。

1.客观诱因

客观诱因又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1)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激烈的竞争,行业的攀比,这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2)家庭心理因素。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许多孩子从小就养成惟我独尊的心理,为满足个人欲望不惜剥夺家人的需要。(3)学校心理因素。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同学居于优越地位。教师、家长或班干处理问题不公,或感情上有所偏爱,可能激化矛盾,使青少年产生嫉妒之心。

2.主观诱因

在上述客观诱因的作用下,许多中小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品质:(1)日益强化的自我中心意识。(2)自我否定意识,也就是自卑心理。这都是导致嫉妒行为的诱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虚荣心强、独占欲很强、善于幻想和幼稚、不成熟的学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四嫉妒心理的危害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且可导致某些功能性或器质性疾患。近年来,现代医学观察到,嫉妒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引起许多症态,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性格多疑、情绪低落等。德国学者研究发现,妒火中烧之时,能使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促发肾上腺皮质酮激素分泌增加,使血清化学物质减少,引起人体免疫机能紊乱,大脑功能失调,抗御疾病能力减弱。这将严重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另外,还有属于精神分裂症中的一种“嫉妒妄想症”,开始时,对某些人嫉妒、愤懑,继之可发展为精神上的器质性病变,出现幻觉,甚至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有的一旦发病往往不顾后果,动辄大吵大闹,蛮横无理,这类人需要强制性治疗,其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和成才。

五青少年如何走出嫉妒阴影

如何让青少年走出嫉妒的阴影,笔者就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调节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社会引导

人是社会性中的人,人际交往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人与人之间交往难免会存在差距和竞争,而今天的市场经济特点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性更加激烈,更加错综复杂,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嫉妒心的拥有及科学的转化,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将会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性。整个社会都应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成功时,以他人的成功作为自己前进的目标,把嫉妒变为赶超的行动,才是正确、科学的解决办法。

2.家庭疏导

家长应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孩子领悟嫉妒心理对人对己的危害,使孩子自身产生内在的防治需要。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明确奋斗目标,这是防治嫉妒最根本的对策。另外,还要教给孩子恰当对待嫉妒的方法,提高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孩子把心中的嫉妒之火倾吐出来,这可以防止孩子心理失衡而导致攻击性行为。待时过境迁、情绪缓和后再行教育开导。

3.学校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嫉妒从伦理学的观点看,是利己主义世界观的反映。克服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根本方法,在于教育其树立远大理想,不断与自私自利、狭隘保守的意识作斗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将消极的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的进步动力,将嫉妒对象的强项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用补偿的方法来平衡学生的嫉妒心理。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学生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取长补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并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

4.青少年自身调节

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抛弃嫉妒心理。从狭隘的“小我”中解放出来。嫉妒别人成功是从自我的视野中把别人成功看成自己的障碍,因此其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自己不好、也不许别人好的自私心理。嫉妒的病根在于“自私”,如果克服私心杂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别人的进步和优越当作是自己的一样而与人同乐;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增强竞争意识。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能力有强弱、知识有多寡、贡献有大小、进步有快慢之分,这些均是客观规律。因此,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差距,把别人的长处作为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积极参与竞争,寻找自己的优势,通过自强不息来实现自己潜在的价值,以己之长取胜。

参考文献

[1]孙昌龄.青年心理健康顾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2]陈晓荆.青少年嫉妒心理的成因及干预措施[J].闽江学院学报,2005

[3]张晓光、江颖菊.谈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预防[J].教育探索,2002

[4]刘守期.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陈家麒、赵平歌.中学生心理咨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