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几点体会

/ 1

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几点体会

谈志清

谈志清(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卫生院江苏溧阳213351)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411-02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防治

慢性病是指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等各种慢病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高,风险因子飙升,死亡率比例日益增大,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最主要威胁,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社区是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笔者从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多年,现就如何做好社区慢性病防治及管理工作谈几点个人体会。

1要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当前慢性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从政府方面来说,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投入仍显不足,对于卫生工作基本上还是“重防病、轻卫生”,“防病”则又重点关注急性传染性疾病,对于慢性病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轻卫生”也不利于慢性病的控制,因为慢性病的发生往往和环境的关系较为密切。比如环境污染和肿瘤的关系,大气的污染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关系,一系列新的职业卫生问题出现(如工作压力、职业性紧张等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等等。因此,对于慢性病的控制不能忽视“卫生”工作。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造支持性政策环境,建立多部门合作和协调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卫生行政部门应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在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2要健全社区医疗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上可以发挥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优势。由于历史的原因慢性病防治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治及科研体系。加之由于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使慢性病防治队伍专业人员流失严重。为保障防治工作长期有效、有序地开展,需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大中型医疗机构应定期选派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选派专业人员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变原有的专业限制对社区医生管理及治疗慢性病存在的缺陷,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疾病防治模式和完整的防治及科研体系。

3要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慢病防治理念

社区大部分居民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慢性病的预防认识不够,很多人认为预防只是花钱,医院治疗才是根本,并没有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从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上来看,竟管大家都知道肿瘤、心脑血管、肥胖等等的危害,但人们总是存在侥幸心里,就想吸烟会得肺瘤,可是人们普遍觉得这是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的,对其的认识没有深入到一个真正预防(一级预防)的层次。为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出宣传栏、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专家讲座、居民健康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对慢病进行宣教。通过健康教育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最终使居民转变现有的不良观念和习惯,积极支持和配合慢性病防治工作,形成一个主动的健康促进。

4要进一步改变服务方式,强化居民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点在于防,要将预防、治疗、康复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慢性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的疾病预防模式,为慢性病防治开辟新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加强主动服务,贴近居民健康需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主动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健康入户调查,为居民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运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疾病分类,梳理慢病种类和多发病序列,建立辖区慢性病管理台账,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干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从而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和不良转归。科研机构和医学院校应深入社区搞科研,结合多学科专家,包括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和社区医务人员共同攻关,携手奋进,迎难而上,为开展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一些主要的危险因素加以干预,以此来带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健康、有序、长久地推行下去,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