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培训:基于需求的供给侧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精准化培训:基于需求的供给侧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吴金华

浙江省象山县成教中心315700

摘要: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紧迫,根据需求调查和培训现状,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由学校为本决定培训的单一粗暴方式,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四个方面,开展了精准化培训,构建起基于学员需求的变革供给侧的新型培训模式。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化培训供给侧模式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后中央有关文件又不断予以了强调,农民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任务显得更加紧迫。而目前,一方面农民总体素质偏低,既受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没有考虑更长远的发展;同时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市场风险意识不强,急于求成,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成人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现象,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尤其缺乏;培训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模式落后;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导致农民对培训逐渐失去了热情。

笔者认为,农民需要培训什么现代知识和技术、采取什么样的培训方式、什么时间培训更合适等还得农民说了算。为了解目前象山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状况和培训需求,2016年9月至10月,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墙头、泗州头、茅洋、黄避岙等乡镇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象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技术工人、农业雇员、农村经纪人等。并且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改变了以往由学校为本决定培训的单一粗暴方式,尝试构建起基于学员需求的变革供给侧的新型培训模式,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化培训。

一、培训对象的精准化

坚持“围绕产业搞培训,搞好培训促发展”的工作方针,我们根据新型职业农民调查情况,把姓名、性别、年龄、地址、产业及规模等信息登记造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信息库。并把其中全县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业主中遴选出有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农业从业者作为培训对象,同时也把中高职院校回乡毕业生、青壮年返乡农民工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备选对象。

1.分类别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大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粮油作物、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等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粮油、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等生产加工的技术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农机服务人员、农资服务人员、农产品营销人员、农村经纪人等。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发展关键环节,按照不同类别分班分批进行培训。

2.分层次培训。同一类培训对象再按初、中、高三层级分别开展培训。初级培训面向基层农户和基层服务人员,传授有很强实践性、针对性的基础技术和岗位所需服务能力。中级培训以高级种植技术为核心,针对农业技术人员骨干。高级培训主要围绕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面向农业合作社的高层领导。

二、培训内容的精准化

从调查得知农民需求的培训内容中,农民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相关政策的了解占29.2%,农业种养新技术占28.5%,经营管理与品牌建设占17.3%、市场营销知识及信息网络技术、贮藏加工技术分别为16.4%和8.6%。根据这些数据,结合我们另外进行的独立市场分析,在确定培训内容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1.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农民实际需求,围绕培训类别安排课程,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副业产品加工、苗木栽培等培训。采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法,因人施教,让农民学了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性和专题性。从培训的目的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已不局限于实用技术,他们开始关注自身权益的保护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渴望了解国家的政策,希望从国家的有利政策中获取市场信息,获取致富的新途径,所以对农民培训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既考虑共性因素,又考虑个性因素。要结合农村基层的实际状况,根据不同水平的人进行专题性的分类培训。针对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开设合作社管理、市场形势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和市场指导;而对于青壮年农民,则开设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种植新技术等培训,以此提高不同层次农民的技术水平,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培训方式的精准化

以往“大众化”的培训模式是专家讲的内容单一、手段不多,农民不爱听,农民想听的专家讲不到。从调查可知,47.8%的人选择集中上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32.7%的人选择专家现场指导,11.1%的人选择面对面集中上课,8.4%的人选择利用网络视频教学。显而易见,面对面授课和现场指导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农民对培训方式注重实效,既希望能够得到理论指导,又希望能够学习到专业技术。为此,针对新型农民的实际需求,除定期、定点、定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固定式”培训外,我们采用了“线上+线下”的多元化培训方式。

1.“线上”培训。通过网络教育、“空中课堂”、农技110、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载体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传送各类致富信息,提供农资、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和技术订单服务。建立长效培训跟踪服务机制,印发学员通讯录,建立QQ群、微信群,分别让专家、班主任、学员当群主,发布微信公众号来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做到答农所问、释农所疑、解农所惑。

2.“线下”培训。一方面通过空间的转换,把培训课堂搬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培训基地,通过定点联系、送教下乡等方式,对农民开展现场培训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培训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让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培训、考察、讨论等多种手段来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开拓创新,让他们成为新技术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四、培训时间的精准化

从农民期望的培训时间调查来看,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是7天以内的短期培训。这样我们就要根据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采取灵活的弹性时间来安排培训。

1.农时季节培训。结合农业生产周期,根据农民在农时季节的需求开展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除聘请不同领域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授以及本校中有自身专业特长的教师外,还聘请“土专家”、“田秀才”,组成讲师团队,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工作,向农民培训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多种科学知识,并联系实际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种植新模式,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

2.农闲时段培训。充分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开展政策导向、劳务合同、依法维权、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优良品种栽培等新信息、新技术培训。此时培训时间以5至7天为宜,做到农闲人不闲,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总之,精准培训不仅为农民送去了新知识和新技术,帮助他们解决了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还表现在受培训学员的科技文化、经营管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也让一批农民成为了技术专家、致富能人、领富达人,成为了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供给侧培训”模式的建立,也为成人教育打开了一扇有效培训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徐涌戴宝国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05。

[2]李文忠焦爱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

[3]张建安徐铁辉刘向荣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要素分析与培训课程暨内容的选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