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跨文化传播中对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借用现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汉语跨文化传播中对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借用现象研究

赵天彬贺一凡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借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及其文化,特别是教育理念和模式,则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对外汉语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设计、调整教学,就更有利于展开汉语教学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恰在于此,汉语教师、当今的汉语国际推广正是如此进行着汉语跨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别化教学和国别化教材等即是例证。

关键词:汉语跨文化传播;语言和文化借用现象;对外汉语教学

一、相关理论背景

(一)传播的定义和模式

“传播”和“交际”这两个词都源于英语词汇“communication”,由于译用该词的学者们的学术背景不同,所以在汉语中就使用了不同的词汇。“communication”包括“传”与“受”两个方面,而“传播”一词更侧重于信息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的意思,将“communication”译为传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关于传播的定义,张国良(1998)认为传播,即人类(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1]。

(二)第三空间模式

王永阳(2013)介绍和分析了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存在的第三空间及第三空间语言和文化现象,以及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第三空间模式。在学生母语文化(第一空间)和目的语文化(第二空间)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跨文化第三空间,二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就是在这样的第三空间中进行的文化教学和传播活动[2]。

二、汉语跨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

根据传播理论,传播者对受传者的语言和文化进行译码、释码之后得到受传者语言与文化的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对要传播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编码并传播给受传者,这样对受传者而言更有利于译码、释码传播者的讯息。汉语跨文化传播亦符合这种情况,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汉语教师在未与汉语学习者接触之前,开始了解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和文化,为即将开展的对外汉语教学做准备。此种情况,尤为符合大部分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汉语教师。大部分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汉语教师,都会通过网络和相关项目官员间接了解自己即将赴任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等情况。

(二)检验阶段

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信息,在汉语教师与汉语学习者接触后,被进一步验证和丰富。面对教学对象和真实的课堂情况,汉语教师会发现有些问题在准备阶段没想到,而且之前的准备有些是偏颇的。这样,事先的准备经过实际教学过滤、筛选得出有用的部分。

(三)完善阶段

经过检验的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信息,还满足不了汉语教师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因为他们在检验阶段就已经发现有些问题是在准备阶段没想到的,这些没想到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在教学中还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完善自己所知的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信息。

三、对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借用现象的主要体现

(一)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黄秀坤,刘富华(2013)针对派往俄罗斯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提出要求掌握俄罗斯的教育体制、文化特征、学生的学习习惯、习得特点和常见偏误[3]。在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前的培训中,涉及到汉语教师志愿者对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符合对汉语跨文化传播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后能运用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开展汉语跨文化教学与传播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二)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

蒋文燕(2014)提出国别化汉语教材的“中外合作编写、共同出版的模式”和“促进文化双向交流的编写策略”[4]。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编写都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教学对象编写最适合的实用性汉语教材。在编写国别化汉语教材过程中,注意汉语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背景教育方式和中外文化对比,都属“借用”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来解码再编码汉语和中国文化,对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效果有利。

(三)国别化汉语教学方法

朱志平,赵宏勃(2013)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基础教育体系关注不足,在国别化汉语教学的形势下,国别化汉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实际的汉语教学效果[5]。杨雅惠(2009)根据自身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经历,研究与分析了澳大利亚维州小学LOTE教学模式,提出要向当地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策略[6]。卢晓,余瑾(2011)以泰国汉语教学为例,根据泰国的佛教文化、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礼仪、风俗提出“宽容型的教学管理,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营造朋友式的随和自由的师生关系”[7]。

四、结语

对汉语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借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传”,即汉语跨文化传播,关键是“传”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且之所以称作“借用”,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传播者和受传者有着不同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否者,如母语非汉语的本土汉语教师,其自身和汉语学习者具有同样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就不存在借用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

[2]王永阳.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1):73-79.

[3]黄秀坤,刘富华.俄罗斯文化框架中汉语国际推广策略研究[J].学术探索,2013(10):150-152.

[4]蒋文燕.国别化汉语教材的出版模式、编写理念与推广策略——以《匈牙利汉语课本》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89-92.

[5]朱志平,赵宏勃.汉语教学的国际化进程——聚焦21世纪汉语教师的培训与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6-35.

[6]杨雅惠.澳大利亚维州地区儿童汉语教学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7]卢晓,余瑾.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别化思考——以对泰汉语教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第2011(32):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