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的价值

王海荣许云峰通讯作者蒋海燕胡慧勇朱慧毅

王海荣许云峰通讯作者蒋海燕胡慧勇朱慧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200040)

【摘要】目的: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及早发现、诊断对患儿的治疗及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93例经超声初诊为急性肠套叠的回顾性分析,并与空气灌肠及手术结果的最终诊断进行比较。结果:293例中,进行空气灌肠的268例,其中260例通过空气灌肠确诊,另外8例在空气灌肠过程中未见肠套叠;进行手术的25例中,憩室伴肠套叠3例,息肉伴肠套叠7例,单纯性肠套叠15例;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准确率为97.3%。结论: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诊断准确率高,可以作为临床考虑肠套叠及肠套叠复位后随诊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对临床采取何种复位方式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急性肠套叠;小儿;超声;彩色多普勒,空气灌肠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4-0165-01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肠套叠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婴幼儿肠坏死、穿孔,严重者可引起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发现、诊断肠套叠对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极其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93例经超声初诊为小儿急性肠套叠,后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探讨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的价值及指导临床选择复位方式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收治的经超声初诊为急性肠套叠患儿293例,其中男196例,女97例;年龄3月—9岁,平均2.1岁,2岁以下167例,2—5岁89例,>5岁37例;发病时间3h-4d。患儿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131例,阵发性呕吐87例,哭闹不安39例,血便24例,腹泻10例,过敏性紫癜1例,B细胞淋巴瘤1例。

1.2设备与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C8-5及浅表探头L12-5。患儿取仰卧位,常规对整个腹部进行扫查,如果发现病灶,对其行横、纵、斜切多断面扫查。记录包块的大小、位置、包块内及其周围淋巴结大小,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腹腔积液。

2结果

293例患儿中,268例行空气灌肠,其中260例确诊为急性肠套叠,8例在空气灌肠过程中未见明显肠套叠。25例行手术确诊,其中单纯性肠套叠为15例,息肉继发肠套叠7例,憩室继发肠套叠3例。在260例空气灌肠确诊急性肠套叠中,通过1次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235例,2次空气灌肠成功的25例,3次空气灌肠成功的6例。对这293例肠套叠患儿随访过程中发现,22例复发一次,8例复发2次以上。

3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发生肠套叠的常见原因如下:(l)解剖特点: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使回盲部游动度过大,易发生肠套叠。(2)肠蠕动紊乱:当小儿发生腹泻、发热或饮食改变时,均能引起肠蠕动不协调,导致肠套叠。(3)病毒感染:有些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因为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邻近肠系膜琳巴结也发生肿大,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染时,肠运动机能常发生紊乱,使小儿易发生肠套叠。(4)继发肠壁或肠腔器质性病变如息肉、肿瘤、憩室等。

早期诊断小儿肠套叠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典型的肠套叠超声声像图: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临床患儿5岁以下,如有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触及包块这几项其中几个表现时,要怀疑是否有肠套叠存在。超声此时必须仔细扫查。如临床症状不典型,超声扫查横切面见“同心圆”声像图,外圆直径小于25mm,周围肠管未见明显扩张、积液时,让患儿适量喝点水,半小时后超声再观察一下之前的“同心圆”是否存在。在本组293例中,进行空气灌肠的268例,其中260例通过空气灌肠确诊,另外8例在空气灌肠过程中未见肠套叠;这8例误诊的超声声像图的“同心圆”直径平均为25mm,患儿临床表现均有阵发性腹痛,但呕吐只有1例,现分析这8例是一过性小的肠套的可能性较大,当时超声检查时没有继续动态观察。当超声扫及典型肠套叠声像图时,还需仔细观察周围肠管情况,这给临床医生选择何种复位方法提供参考,因为肠套叠患病时间较长或肠套叠范围较广时容易引起周围肠管扩张、积液,在选择空气灌肠方法时需慎重。肠套叠多见于4-10月婴幼儿,在实际工作中,如发现肠套叠患儿年龄较大时,必须仔细寻找是否存在引起肠套叠发生的原发病。在本组293例肠套叠中,经手术证实憩室继发肠套叠3例,息肉继发肠套叠7例,虽然继发肠套叠的发生率较低,但一经发现是继发性肠套叠时,医生在复位肠套叠时可能会考虑选择手术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引起肠套叠的病因。

总之,小儿肠套叠超声声像图具有特异性,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超声能早期、及时、便捷的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对患儿无创伤且准确率高,并可作为肠套叠复位后随诊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医生需提高技术,增强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黄国英,林其珊,钱蔷英.小儿临床超声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6~378

[2]贾立群,王晓曼.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2~196.

[3]郑立定,卢兴华.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