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王俊1覃艳如2

王俊1覃艳如2

(1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人民医院五官科547200;2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人民医院五官科5472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4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之上采用鼓室注入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19%,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中耳黏膜的病理变化,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而且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对患者创伤小,临床应用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271-02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患者中耳鼓室积液且听力减退。分泌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小儿以及成人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就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并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4例。其中,男性患者为45例,女性患者为39例;患者年龄为15~50岁,平均年龄为(30±10.58)岁;患者病程为16~36d,平均病程为(26±8.52)d;患者语频气导听阈值为15~39dB,平均语频气导听阈值为(26±10.53)dB。所有患者经检查排除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以及噪声性听力损伤史等患者。将8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适量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之上,采取鼓室注入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步骤为:首先,对所有患者的外耳道进行消毒工作,完成后在其外耳道滴入1~2滴1%的丁卡因,然后再进行鼓膜表面麻醉;其次,选择患者正确的头侧位,如保持患者患耳朝上,大概10分钟左右,取2ml的注射器,5号细长针头,从患者患耳鼓膜紧张部的前下方或者后下方的位置缓慢推进,向其鼓室内注射1ml的氨溴索注射液,注意使用前须推出针管内的气体;注射过程中,直至见到患耳鼓室残存的分泌液以及部分氨溴索注射液从第一孔溢出后,方可拔出针头;最后,采用无菌棉签对患耳外耳道进行清洁工作。注意一个星期内禁止向患耳内滴药,且必须避免耳内进水[1]。

1.3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19%,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42171210392.85

对照组4215981076.19

P值-----<0.05

注: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比较

研究组0.5kHz、1kHz及2kHz等各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分别为(21.56±8.23)dB、(15.67±5.52)dB和(12.54±1.67)d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比较

组别例数(n)0.5kHz1kHz2kHz

研究组4221.56±8.2315.67±5.5212.54±1.67

对照组428.75±3.216.98±2.354.98±1.83

P值-<0.05<0.05<0.05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与患者感染、免疫反应以及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其中,患者咽鼓管通气和以及清除功能障碍为主要病因[2]。因此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控制感染、清除患者中耳积液以及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有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小儿以及成人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临床上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鼻部减充血剂等为主,但其临床疗效一直不是让人很满意,而盐酸氨溴索的出现和应用,可有效缓解这一难题。

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可有效促进患者咽鼓管以及中耳黏膜类表面的活性物质快速分泌和合成,因而能够较快地改变其咽鼓管的开张压力,进而改善其通气;同时,它还能够有效调整黏液纤毛转运过程中,凝胶层和黏液毯溶液层之间的比例,进而加速加速患者中耳分泌物的排出。本组研究中,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注射氨溴索,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抗生素在相关组织中的浓度,进而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还可有效抑制治疗过程中的抗氧化及免疫反应等作用,减轻患者出现相关炎性反应,大大缩短了治疗疗程。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中耳黏膜的病理变化,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而且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对患者创伤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岚,王建中.鼓室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1):56-57.

[2]陈婷婷.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鼓室.导抗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