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1

数学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向世礼

数学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重庆市开县镇东小学向世礼邮编:405400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将“说”的训练贯穿于始终。通过观察时说图意、分析时说思路、解题后说依据等形式,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从原来的散乱随意逐步走向有根据、有条理、合逻辑,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重视提高;数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说”的训练贯穿于始终。在低年级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以及学具,指导学生多进行看物说话、看图说意、看式说题的训练,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再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多进行说算理、说思路的训练,鼓励学生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从原来的散乱随意逐步走向有根据、有条理、合逻辑,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一、观察时说图意

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演示、图形等,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编一编小故事,提一提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依据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同学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远、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数饮料。

师:你最喜欢什么项目?有几人参加?

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出示饮料图问:你们看看盒子里有几盒?盒子外有几盒?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盒?

学生列式后一起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解决了9加4的方法后,教师问:运动场上还有许多数学问题,你能找出来吗?

生: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踢毽子和跳绳的一生共有多少人?

生:跳绳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少多少人?

生:踢毽子比跳绳的多多少人?

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去寻找数学问题,成为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分析时说思路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解决思路与方法,要求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说出思考过程。在对话交流中,拓展学生解题方法,理清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教学解决比多少的问题“黄花有20朵,红花比黄花多5朵,红花有多少朵”时:

生1:我是这样想的:红花比黄花多5朵,“多”是指红花的朵数与黄花一个对一个,对完了,红花还有5朵,就是把红花分成了两部分,即20和5,求红花的朵数就是把20与5相加。

生2:这道题是把红花分成两个部分,即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来的5朵,要求红花多少朵,就是求这两个部分的和。

抓住了以上联系,即抓住了本质,无论题目怎么变化,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教师教学时不能把力量放在一个一个题目的解答上,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学时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写算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为解决问题教学打下扎实基础。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分析综合过程与口诉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解题后说依据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解题的依据,解题后可训练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在说的过程中及时得到强化或矫正。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笔算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时,先出示课外兴趣小组外出参观人数的信息:第一组12人,第二组35人。问:“如果给每位学生一瓶可乐,学校准备了3箱(48瓶),够发吗?”

生1:“可以先求出总人数,再比较”——引出12+35=

生2:“可以先把48瓶可乐发给第一组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再与第二组人数比较”——引出48-12=

生3:“把48瓶可乐发给第二组每人一瓶,再将剩下的瓶数与第一组人数比较”——引出48-35=

此教学片段中,从“学校准备的可乐是否够发”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将生活问题提炼成“先求总人数”或“先求剩余数”再进行比较的数学问题,进而在决问题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