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骨质疏松病人的生活干预

/ 2

对骨质疏松病人的生活干预

王婷婷1于建光1王信能2

王婷婷1于建光1王信能2

(1山东省威海卫生学校山东威海246600)

(2山东文登整骨医院山东文登246600)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240-02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至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可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等;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等。

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并以腰背痛,腿痛为常见。往往在躯干活动时,腰背肌易疲劳痉挛,同时与肌肉相关的筋膜,健膜或神经痛,脊柱变形可致身长缩短和驼背;同时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就易发生骨折。据临床统计约30%的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通常多在脊柱,髋部,腕部,其中以髋部最为严重,20%髋部骨折老人在一年内死于骨折并发症。存活者中也有50%的病人活动能力受限,本人和家人身心负重,生活质量差,所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积极干预是不可忽视的。[1]下面就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1.发病相关因素

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骨吸收增加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同时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分泌失调,致使代谢紊乱,又因老年人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納差,进食少,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户外活动减少晒太阳机会减少对钙吸收差也是发病原因之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采用激素替代法治疗,但由于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周期性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诱发子宫内膜癌,使得疾病治疗更加棘手。笔者采用新鲜大豆经浸泡出胚芽之后含的大豆异黄酮最丰富时食用(制成豆腐,豆浆,煮烂做菜等)因大豆异黄酮为植物雌激素,合理应用并以良好的生活方式加以调理,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对未发病的更年期女性还有预防作用。现将其具体的生活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2.针对性的生活干预

2.1营养调理

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如奶中的乳蛋白,骨头里的骨蛋白,核桃中的核蛋白,蛋类中的白蛋白,黄豆又称为“植物肉,绿色乳牛”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所以应摄取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补充钙质:膳食中应给予充足的钙,正常人的日入量达800mg,老年人应给予1000mg,建议每日给牛奶250g,另外谷类,豆制品,黄.绿.红色蔬菜,虾皮等。熬骨头汤的时候要加些醋,使骨中的钙成游离钙易在小肠吸收;膳食中补充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研究表明其成分与女性雌激素有相似的结构,进入人体后对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更年期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每100g大豆中含大豆异黄酮128mg,尤其浸泡初生胚芽的大豆含大豆异黄酮更高,可以每周食用2~3次,对防治本病有利。[2]

2.2运动疗法,又称体疗

通过锻炼调节全身代谢状况改善骨骼血液循环,增加外力对骨骼的刺激,从而达到缓解骨质疏松的目的。

实践观测运动员的桡骨和脊椎骨矿物质含量明显高于非运动员者,从事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的人骨骼状态好,同时适当的晒太阳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3有助于钙的吸收防骨质疏松有利。

2.3自我保护

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尤其跌倒容易造成手腕,手臂,股骨,尾骨骨折,冬天结冰时勿外出,地面水湿干后方可行走,防滑到,年纪大的老人过马路应有人扶助,穿软底鞋行走,必要时则拐杖助行。

2.4限制盐量

老年人食盐≤6g/日,少食咸鱼,咸菜,香肠等含盐多的食物以免大量钙质随纳从尿中排出。

2.5注意烹调方法

对菠菜,莴笋等含草酸多的蔬菜应洗净切好后,在沸水中焯一下,清水滤一次再烹调,以减少菜中的草酸。

谷类食物中含植物酸酶,可以分解释放出游离钙与磷,增加利用率植酸酶在55c°时活性最高,所以淘米时不用热水;另外面粉玉米粉豆粉加发酵剂发酵可使植物酸水解游离钙增加便于吸收。

2.6起居有常

骨质疏松预防重于治疗,坚持运动简单易行为十分有效的措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体力选择一项运动方式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以5次/周,30分钟/次为宜,可改善骨骼的血液供给,增加骨密度;生活有规律定时作息劳逸结合,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保障身心健康。[3]每天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豆制品,海带,乳制品,坚果,虾皮等尤其大豆中含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每20~60mg可以相当于1片结合雌激素作用,且安全温和对减轻更年期症状有一定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食疗法,对骨质疏松有临床意义。

【参考资料】

[1]刘峰,怀淑君.60种常见病预防与治疗,2008;123-126.

[2]赵永春.女性抗衰老的关键期健康周报,1333期:c2版.

[3]孔庆霞.中老年人四季养生,20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