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世纪我国艺术设计的基本走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试论新世纪我国艺术设计的基本走向

谷杨

谷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国艺术,尤其是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年轻”的门类,应当怎样面向世界,面向时代,保持其民族个性,这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从以人为本、传承与创新以及设计形式、风格上的多元化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关键词:新世纪艺术设计基本走向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差异逐步缩小,地域界限正在淡化,世界经济更趋一体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设计被纳入一种多元文化语境当中,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

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总是带有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的历史局限。当代国际社会已逐渐向信息社会时期过渡和转型,人类对客体世界的认识经过漫长的历史探索最终回归到对自我的认识上。在这一过程中交织着对无形的追索与羁绊、对人性的领悟与束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由独断专横走向寻求和谐,在摇摆中交错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行,而人的情感世界也在实践与认识过程中,努力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归宿。

设计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设计艺术以最原始形态诞生起就已经决定了。从原始人类的石器、陶器、到青铜器及后来的银器、木器等等器物,从古至今的服装服饰、古今建筑、设计艺术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如今,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态,已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故有人称设计艺术是“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

设计艺术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作为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关系国计民生,反映社会文化生活。建设一个美好而稳定的社会,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设计艺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它在构筑文明的社会秩序,加强全民道德教育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设计不但与文化、经济相关联,而且还受到很多潜在因素的影响,而这些潜在因素的主导者就是消费者。设计也是一个服务于大众的服务行业,所以设计无处不在。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也越来越强调人性化设计、绿色环保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2002年举办的米兰家具博览会,全面展示了现代设计对人的关注,视觉造型上:简洁、明快;材料应用上:自然、环保;结构上:无论何种材料,何种产品,出现最多的是弧形曲线这一最贴合人体曲线的设计,充分满足人们坐、躺、卧时的最佳舒适度。而这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服装、日用品、小家电、公共设施、居住空间)等等随处可见。在不同的设计领域,设计已从过去的功能的单一满足上升为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并通过造型、色彩、材料过程等诸方面来实现与人的统一。

艺术设计是顺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一方面能动地对自然进行美化加工;另一方面,又把人作为自然的成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想,从而改造自身。在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经济,自然环境面临资源破坏、生态失调等危机的情况下,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尤为重要。

二、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之源,形式和风格是设计理念的视觉表现,体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在艺术设计中,我们要努力寻找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和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设计形式的产生以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深植于民族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审美习惯当中,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和心理积淀,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入。许多优秀的作品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将之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体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神韵。

中国的传统图形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长期发展所形成的,蕴含着丰富寓意和生活哲理,多少年来被工艺家和工匠门所运用。在当代设计中,传统图形的概念不仅仅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而是具有广泛文化意义。反映在衣食住行和精神等方面的符号,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之中的具有形态的文字、图案、建筑、工艺、饮食、器物等等的图形符号,在这些图形符号当中,既存在审美趣味的特征,更具备代表传统文化的独特语言方式和内在含义,把中国的传统图形符号应用在视觉设计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在视觉设计中建立起民族文化自尊的唯一出路,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当今文明事业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设计艺术所独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普遍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所以,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本身就带有某些先进文化建设的表征性。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便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世界、走向世界的根本。

三、要创造中国当代文化的辉煌、增强艺术原创力,传承固然重要,融合也必不可少。如果只是把艺术设计局限在民俗层次的常识上,而不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那只能使文化传统走向封闭而停滞不前,无法形成既有民族性又具时代性的设计文化。显然,设计的多元化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丁绍光的装饰绘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造型和线条上汲取了传统文化的基本营养,勾勒出一种东方式的抽象境界;构图及色彩则运用现代元素和构成手法,既不同于传统重彩的舍弃光源,又有别于西方古典的固定光照法,而是折中了平面设色与色彩渐变的手法于一身,形成与夸张造型相协调的装饰色彩。在构图、造型与色彩三者之间寻求平衡,以剪影效果突出虚实空间、以清晰而肯定的线条排列疏密空间,同时弱化明暗关系而强化色彩冷暖空间。三者融而合一,发挥并提升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特征,找到一个民族精神扩张力与当代文化包容性的契合点。

中国艺术设计应该具有和谐思想和秩序观念,在工艺形式上体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当代文化多元化语境下,既能与传统直接对话,又能与西方现代文化相融,并生成异于其它文化版本的独特面貌,进而建构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美学体系。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在挑战中发展,像陶艺、印染、编织等古老的手工艺,被赋予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情感,己开始回归为大众化的准艺术活动。这种适应性在当代商业化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最为明显。例如靳棣强的设计作品,就处处体现出空间上的虚静与空灵,图形上的适应与贴切。他善于使用比较典型的古代装饰符号,强调某些特殊细节的戏剧性,并站在现代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度上,灵活调动传统设计语汇,最终以当今先进的印刷工艺加以体现,从而获得令人回味的传统精神和意境,更不失融合东西方于一身的间离感和时代感。

中国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创造了记载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信息传载媒体。继纸刷媒介(报纸、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后,第四媒体——网络出现了,它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它所带来的电子阅读方式和网络交流空间,不仅导致当代新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而且已经开始形成新的视觉习惯和感知经验。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表现手段己被普遍运用,互联网使获取资料和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大大促进了设计艺术的创新速度;另一方面,随着多种软件的开发,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觉形象通过电脑空间不断涌现,它的虚拟性催生了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中,艺术设计有必要向数字化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高科技发展和综合利用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中国现代设计的前进方向,必然是立于世界文化与艺术之林的,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与艺术和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精华的、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