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李坤鹏

李坤鹏(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隆昌642150)

【摘要】本文为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通过调查本院精神病病人心电图的情况,得出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副作用不可忽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尤其是女性患者。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105-02

抗精神病药物可致心脏不良反应。常见为心电图异常,严重者可产生药物性心肌炎,甚而出现猝死,常规的心电监测十分必要。因此,本文为了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本院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符合下列入组标准:①用抗精神病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②没有器质性的心脏病史,排除其他身体疾病;③患者合作,能坚持服药,配合进行心电图检查。④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年以上,且单一用药。符合病例共358例,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21—76岁,病程1—44年。

1.2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服药种类进行登记。将对象分别按性别分为男(249例)女(109例)两组;按年龄分为<50岁(240例)、≥50岁(118例)两组;按病程分为<20年(206例)、920年(152例)两组;按常用药物种类分为氯氮平组(125例)(剂量75~350mg/d)、氟哌啶醇组(40例)(剂量6~12mg/d)、奋乃静组(193例)(剂量20~44mg/d)。分别就上述有关变量进行x2检验分析。

2结果

2.1心肌缺血与性别、病程和年龄的关系见表1。①358例中男患者249例,心肌缺血者34例,阳性率13.7%;女患者109例,心肌缺血者41例,阳性率为3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8,P<0.01);②年龄50岁以上者(包括50岁)共118例,心肌缺血者34例,阳性率28.8%;50岁以下者240例,心肌缺血者45例,阳性率1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5,P<0.05);③病程20年以上者(包括20年)有152例,心肌缺血者34例,阳性率22.4%,20年以下者206例,心肌缺血者41例,阳性率19.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P>0.05)

表1精神病患者与心肌缺血的患病情况(例,%)

2.2心电图异常与用药种类的关系各组药物所致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依次为氯氮平组25.1%,奋乃静组15.7%,氟哌啶醇组12%,氯氮平异常心电图发生机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本研究针对358例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所作的心电图检查中心肌缺血较多,故对此进行了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各种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一般为良性,往往不伴有明显症状,停药可消失。心电图改变可能为心肌的复极化障碍引起,钾、镁离子改变可能是造成心肌复极化异常的重要原因。药物的奎尼丁相似。另外,凡具有局麻、抗组织胺和抗胆碱作用的药对心脏的作用往往和奎尼丁一样,酚噻嗪药理上兼具此三种效应,故可引起与奎尼丁类似的心电图改变。

本文对心肌缺血患者的阳性率与性别、年龄、病程、用药种类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肌缺血改变与性别、年龄有关,这与报道中的研究结果类似。女性患者的心电图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可能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同种药物同等剂量时,女性的血药浓度高于男性,导致女性的不良反应重于男性:①脂肪组织与药物有亲和力,而女性脂肪容积一般大于男性,故稳态血浓度增高;②男性平均体表面积大于女性,药物进入体内分布容积较大;故同一剂量时出现血浓度较低;③男性睾丸酮可提高药物氧化酶活性,而雌激素则减低其活性,以致女性的血药浓度较男性高;老年患者阳性率较高,可能与其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或潜在心血管隐患等有关。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心电图改变与用药种类间有较明显的关系。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氯氮平组最高,氟哌啶醇组相对较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可致心脏不良反应。抗精神药对心血管的毒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方式:①药物具有的阿托品样作用引起的心脏毒性;②药物对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③药物对α-肾上腺能受体的阻断作用;④药物对血钾的影响;⑤药物引起的心脏损伤。

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改变的危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发生的危害性难以预测,治疗也相当困难,如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病人心血管系统有较大的影响。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且应定期测心电图,特别注意女性、老年、长期住院患者,一旦患者主诉胸闷、眩晕等不适时,则应减药、停药或换药,并应密切观察。

参考文献

[1]牟善初,郑秋甫.新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19.

[2]江开达.精神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5.

[3]陈开钊,王玉红.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脏副作用的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