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点拨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1

语文课堂教学点拨的艺术

赵宏

洪泽县实验小学赵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口头语言或丰富多姿的体态语言进行点拨,就能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更为流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就常用的点拨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种做法:

一、助点,铲平问题坡度。

助点就是辅助性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知识储备、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其一臂之力。例如学习《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时,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这首诗的题目叫“观书有感”,但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诗中所写的“半亩方塘”指什么?“源头”又指什么?这样通过点拨,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真正达到了“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效果,学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旁点,启发学生联想。

教学中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用间接的、暗示的、曲折的方式进行点拨,这种点拨方法叫旁点。通过旁敲侧击的暗示和迂回曲折的诱导,教师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让学生从旧知中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从而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早》一文时,在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这一问题,有部分学生回答时明显有难度,我便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梅花有着怎样的韵致?它何时开放?而鲁迅先生又是怎样为人的呢?”通过点拨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作者借物喻人,鲁迅先生和梅花一样具有着高尚的品格,即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三、直点,激活语言储备。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茶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四、辐点,拓展思维空间。

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学习《爱如茉莉》这一课时,我抓住“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进行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爱”可以如茉莉般平淡无奇但却幽香缕缕,“爱”还会如什么呢?生活中不仅夫妻之间存在着这淡如茉莉的爱,在我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同学之间也存在这种爱,请你说一说我们身边爱如茉莉的事例。这样的点拨,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从而使语文学习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五、聚点,促进问题共生。

聚点即聚集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我们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时由面到点、由此及彼地进行点拨。例如学习《小露珠》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感受小露珠的闪亮、透明、圆润,突出小露珠的外形美。然后揭示小露珠滋润植物后便消失了,感受小露珠无私地把美带给别人的心灵美。通过教学,学生不难发现动物们和植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是:小露珠不仅外形美,而且滋润万物,不留痕迹。这时只要稍加点拨,便可引导学生由外形到心灵,由表象到实质,认识到小露珠的可贵,从而总结出本文所揭示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其思维和认识具有深刻性。

六、动点,促使形象感知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采用口头语言点拨,还可采用体态语言加以点拨,这种点拨叫动点。体态点拨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和脚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讲话的速度、音量等对学生进行暗示、启发,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这种点拨能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若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