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伴子宫内膜息肉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伴子宫内膜息肉疗效分析

曹润华1谢纲2

湖南省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伴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门诊收治的子宫腺肌病伴子宫内膜息肉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曼月乐治疗,对照组45例口服妈富隆及中成药。比较两组痛经,月经情况,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月经改善,痛经减轻程度,子宫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伴子宫内膜息肉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曼月乐;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妈富隆;中成药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urativeeffectofMirenaIntrauterineDeviceinthetreatmentofadenomyomsiswithendometrialpolyp.MethodsWereviewedandanalyzedthe90casesofadenomyomsiswithendometrialpolypthatreceivedfromJanuaryof2011toJanuaryof2014.The90caseswerepidedinto2groups,45casedfortheMirenaIntrauterineDevicegroupand45formarvelonandtheProprietaryChinesemedicinegroup,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astgroup.Wecomparedthedysmenorrhea,menstruation,sizeofuterusesandrecurrenceofendometrialpolypofeachcase.Results:Themenstruation,reductionofpainandthedegreeofreductionoftheuterusoftheobservationgrouparemuchbetterthanthecontrastgroup(P<0.05);Endometrialpolyprecurrence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i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but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MirenaIntrauterineDeviceisquiteeffectiveforadenomyomsiswithendometrialpolyp.

【Keywords】mirenaintrauterinedevice;adenomyomsis;endometrialpolyp;marvelonProprietaryChinesemedicin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共收治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0例,年龄38-47岁,病程3.5-8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口服妈富隆及中成药,观察组45例宫内放置曼月乐,两组年龄、经期、经量、周期及痛经程度,子宫大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选择及排除标准:1)无全身及血液系统疾病,无孕激素及宫内节育器使用禁忌症;2)临床上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进行性痛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等;3)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B超提示子宫腺肌病并子宫内膜息肉,排除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4)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检查诊刮,病检结果为子宫内膜息肉;5)入选者宫腔深度不超过10cm,排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恶性病变。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45例,宫腔镜诊刮术后当日始口服妈富隆(荷兰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423,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30103,每片含去氧乙烯0.15mg和炔雌醇30ug)1片,每天一次,连续21天,于下次月经第1天开始重复,如未来月经,停药7天开始重复治疗,连续治疗3月为一疗程,服药同时避开阴道流血期口服中成药调经止痛,化瘀散结治疗。

1.3.2观察组45例术后第一次月经来潮3-5天放置曼月乐(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国药准字JZ20090144,释放左炔诺酮20微克/24小时),手术由高年资专业妇科医师严格按照曼月乐的操作要求完成,留置尾丝长2厘米左右,术后常规B超检查示曼月乐形态及位置正常。

1.4.观察指标及随访时间:

1.4.1痛经程度:根据临床疼痛指标分为六级:Ⅰ级无疼痛;Ⅱ级有疼痛,但已被轻易忽视;Ⅲ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日常生活;Ⅳ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Ⅴ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要,如进食,排便等;Ⅵ级有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1]。

1.4.2月经情况:经量过多为每次月经量大于80ml,经期延长为每次经期超过8天,经量估算采用称重法[2]。

1.4.3子宫体积大小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根据阴道四维彩超测定。治疗后半年及一年各随访一次。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意义。

2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治疗效果见表1

2.1治疗后半年内,两组病人疼痛分级明显降低,经量明显减少,经期明显缩短(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大小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1年复查:观察组所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子宫进一步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经期明显延长,经量明显增多,子宫增大(p<0.05),两组月经周期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息肉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高于观察组。

2.2副作用:对照组胃肠反应比较常见,部分病例出现乳房胀痛,体重增加等,部分病例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无特殊处理,观察组点滴出血较多,予消炎止血治疗好转,1年后基本消失,绝经2例。

3讨论

3.1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因素及临床表现: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以往曾称为内在性内异症,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子宫腺肌病是基底层内膜细胞增生,侵入到肌层间质的结果,而关于引起内膜基底层和间质增生的因素有四种理论:①与遗传有关;②损伤,如刮宫和剖宫产;③高雌激素血症;④病毒感染。其中尤以高雌激素血症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引人注目[3]。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子宫内膜增生形成的局部突起。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主要与炎症刺激,激素刺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失调,细胞增殖凋亡失衡有关[4],临床上可见单种疾病存在,也可以并存,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进行性痛经等。

3.2治疗方法及作用机理及疗效:传统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往往会影响到女性的生育能力,而药物治疗往往用量大,副作用大,长期使用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停药后复发率高,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5],目前尚无根治药物,妈富隆是一种口服短效避孕药,其目的是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导致异位子宫内膜萎缩,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降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联合中成药调经止痛,化瘀散结治疗,短期内疗效较好,痛经减轻,经量减少,经期缩短(p<0.05),但需每天服药,血药浓度不稳定,且需经首过效应,用量较大,副反应较大,费用较高,患者很难坚持医治疗,停药半年后复发率较高,仍有可能需改用曼月乐,有的甚至手术治疗。曼月乐是一种含有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的宫内节育器,能够以20ug/24h的速度释放左炔诺酮,左炔诺酮通过作用于垂体与下丘脑,使月经中期LH,FSH水平显著降低,宫颈粘液变稠,子宫内膜变薄,经血量减少,痛经减轻,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作用[6]。有关研究指出:子宫内放置曼月乐后,存在于腺体细胞内的bcl-2蛋白明显减少,可持续诱导上皮萎缩,在预防息肉复发及防止息肉癌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7].曼月乐治疗,患者月经明显改善,子宫明显缩小,痛经程度明显减轻(p<0.05),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降低,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4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息肉操作简单,方便,费用低,且曼月乐治疗血药浓度低,稳定,全身影响小,保留了子宫,保持了女性生殖器官的完整性,对女性内分泌影响小,避免了手术损伤及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取到避孕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仲年,主编.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3-264.

[2]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3]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7

[4]冯泽.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4):61-62

[5]黄柳,何浪驰.叶明等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1(34)162-164

[6]邓淑珍.曼月乐宫内节育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6(5):44

[7]邓珊,郎景和.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的临床功用及相关基础研究[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4,5(3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