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疑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 2

再疑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方元茂余莉

方元茂余莉(永泰县一中福建永泰350700)

随着教学教研的深入探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问题再次摆在教师面前,我们想提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教材只体现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的结论,并未阐明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启迪。

首先,雅典民主制的特征是: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其次,雅典的民主政治机构蕴含代议制结构:(1)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其权限是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兼有司法职能;(2)轮值主席是当日国家元首,十将军委员会执掌行政,首席将军拥有军政大权;(3)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4)公民大会附属机构五百人会议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休会期间的议事会代表公民大会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5)所有公职人员选举产生直接对公民大会或五百人会议负责。

其三,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是:集体管理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政治原则、分权与制约的国家权力组织形式、公民参政议政的国家决策方式、选举和任期制的公职人员产生办法、法律制约公民的社会规范手段。

2.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对于世界市场,教材不仅观点含糊而且用词不当,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新航路开辟——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初步形成,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教材没有严格区分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体系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前者包含资本主义市场及其保障殖民主义体系,殖民地经济从属于资本主义市场,两者共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者还含有社会制度,开始于英法革命、扩大于美国独立、确定于欧日改革。

一体化不同于全球化。一体化是指资本主义从政治、经济上统治全球,把落后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其中有主权国和非主权国;全球化是指在世贸组织主导下的全球经济相互联系,入世国都是主权国家。两者的共同之处则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实质是资本扩张。

可见,其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世界市场(经济上统治世界):新航路开辟(雏形)→早期殖民扩张(初步)→一次工业革命(基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2)殖民体系(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新航路开辟(开始)→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一次工业革命(基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3)社会制度(政治上统治世界):英法革命(开始)→美国独立(扩大)→欧日改革(确立)。其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构成。其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确立也是世界一体化形成的标志。

3.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

教材缺少对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起推动作用的深刻分析。

3.1新航路开辟。

3.1.1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3.1.2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2殖民扩张。

3.2.1殖民扩张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使欧、亚、美、非逐渐连在一起。

3.2.2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拓展,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

3.2.3世界联系进一步密切,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建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国家干预经济和建设社会福利。教材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建设介绍甚少,史实应有所充实。

4.1社会福利建设。

4.1.1战后发达国家在医疗、失业、工伤和养老保险等方面通过立法或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福利以保护低收入阶层。

4.1.21971年日本、联邦德国、美国、意大利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5.7%、18.4%、13.7%和20.6%。

4.1.3美国的“新边疆”政策包括了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提高低工资标准、对房屋建设和清除贫民窟提供经费等内容;“伟大社会”纲领则要求国会在教育、医疗、环保、住房、反贫困等领域采取广泛的行动。

4.1.4英国通过《家庭补助金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进行社会保障;1970—1971年,英国在财政支出中住宅、科技、保健、环境服务、个人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就占了59.93%。

4.1.5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比较广泛,不只是医疗和失业以及养老金保险,还涉及儿童补贴、房租补贴、社会救济金、事故保险和休假待遇等。

4.2社会福利建设影响。

有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社会供求矛盾;但也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5.关于苏联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的经济政策、制度长期以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展示了基本史实,并未揭示内在深层次的思考。

5.1苏联的经济轨迹。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主要经济政策、制度的轨迹是政策——体制——改革——失败,最终宣告一种模式的失败。

5.2负面影响中国。

5.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2.2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5.2.3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3正面影响中国。

5.3.1新经济政策的保护农民私有、扩大企业自主权和肯定市场货币调节作用,启发了中国前期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3.2斯大林模式下的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生产积极性不高、体制缺乏活力等,启示着中国进行有步骤的经济体制改革,尝试计划经济下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

5.3.3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早期、赫鲁晓夫经济改革都含有探索、创新和合理的成份。

5.4推动中国寻找新模式。

中国吸取了苏联的经验与教训,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成功探索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所有制)、农轻重协调发展(工业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6.关于儒学

儒学内涵与外延的史实,教材陋弱显见,这与儒学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地位极不相称。

6.1早期儒学。

6.1.1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构成了早期儒学的基本系统体系。

6.1.2他们以仁为核心,提出了民本思想,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不同见解。

6.1.3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以缓和社会矛盾为出发点,使儒学更能适应社会。

6.2汉代新儒学。

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之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通过汉武帝采纳,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建立教育体系,儒学成正统思想。

6.3宋明理学。

6.3.1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新概念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成哲学理论体系。

6.3.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其修养论、认识论等都是以伦理道德为准。

6.3.3更多地吸收佛道因素,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6.3.4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使儒学的思想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趋于完美。

6.4明清思想。

6.4.1思想家主要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限制君权;②经济上重视工商业发展,强调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思想体系。

6.4.2包含的儒学思想。

①李贽生活即理、黄宗羲君臣平等、顾炎武反对独治和王夫之批判君王以天下为私产的思想主张即孔孟的仁、仁政、民贵君轻思想;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即朱熹仁者要有强烈社会责任感;③唐甄的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仍没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6.4.3新发展。

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6.4.4认识。

①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②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③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新教材实施多年,我们依然困惑:既然编写理念已有突破,何以不使教材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既然采用专题史,何以不运用比较法在阶段横向上更好地体现人类文明进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