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热闹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思考

杨艳霞

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怎样。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往往只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探讨。

一、活动要让全体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性的目标追求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予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没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教学的整体效益。只有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和体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实和有效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设计的活动只适合一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这会造成以下不良后果:

1.一些学生没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活动实际上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导致活动乃至教学的效果也只是局部的。

2.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会对今后的活动失去兴趣,容易成为活动的观众或旁观者。

但是,在下面这个案例中,不仅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而且取得了实效。

案例1:教学句型“Whatisitdoing?It’sflying/walking/⋯⋯”的教学片段。

游戏活动:你做我猜

活动目的:复习并操练句型“Whatisitdoing?”

活动方法和过程:①授课教师事先把一些表示动物及其动作的单词写在卡片上,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面向全班学生并前后站立,前面的学生手持卡片向全班呈现单词;讲台下的学生认读单词后一起做动作,并齐声问:What’sthis?Whatisitdoing?后面的学生根据全班同学所模仿的动作,猜测卡片上的单词。②同桌之间开展“你做我猜”的游戏。

思考:在案例1中,虽然在讲台上竞猜的学生是有限的,但其他学生也有明确的任务:认读单词,并用问句提问讲台上的学生,与讲台上竞猜的学生一起互动和交流,让每个学生觉得“活动需要我”和“我需要活动”。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单词,操练了所学句型。之后,授课教师组织同桌之间开展活动,这就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进行活动体验,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以激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得以提高,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二、活动设计要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让学生在语境中、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某教师在教学句型“Isthisyourjacket?”时是这样设计的:上课铃一响,教师拿着一件夹克衫走进教室,一边用疑惑的眼神巡视学生,一边问:Whosejacketisthis?学生们都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夹克衫到底是谁的。只见授课教师把衣服交给学生,要求他们用句型“Isthisyourjacket?”寻找它的主人。寻找物主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操练句型的过程;之后,授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用句型“Isthisyour⋯?”做“猜一猜”的游戏;最后,授课教师拿出一些文具,要求全班学生找到文具的主人,看谁最快完成任务。

思考:实践表明,学生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力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在案例2中,授课老师创设了寻找jacket和文具主人的生活化情境,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在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和探究。这样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要对活动进行调控

有时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很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活动组织和调控方面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大班教学的条件下,学生活动时课堂秩序就很难控制;有的学生不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活动;学生在进行某类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同学配合不积极或不配合的情况等。这一切都会影响活动的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因此,要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教师就要重视并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有效措施。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案例3:某教师在教学句型“What’syourfavouritefruit?Ilike⋯”之前的导入和操练都设计得不错。该环节结束后,授课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做一次调查活动。

给出任务后,学生们个个一脸茫然。部分学生虽然开始讨论但用中文交流,而授课教师此时只是旁观并未提供帮助,该活动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课后了解到,该班学生是第一次进行这种活动,而且学生并不知道应如何展开讨论,也有一些学生因生词原因——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所喜爱的水果,所以只好用中文问答。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把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生在这堂课中学了哪些与英语有关的知识?英语能力、素质、思维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致丢失英语课具有的英语味,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有价值?所以,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了些什么,因为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的搞复杂了,我们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英语,学有趣的英语,学鲜活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