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态文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态文明

左守秋田燕

左守秋田燕(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北天津300401)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摘要: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人类社会面临可怕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威胁。因此我们只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随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生态文明”也被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具体和深化。面对生态危机引发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和谐。天人和谐的基本思想是指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源于古朴的自然又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合,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理想境界。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天地人和”,彰显出儒家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在生态危机四伏今天,我们应该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进而创立一个人类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对工业革命以来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进行了批评,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明确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同样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从根本意义上讲,不是自然界需要人类,而是人类需要自然界。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互利共存的有机整体。此外,马克思还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以特殊的联系方式——实践为基础的。在实践活动中,人类不可避免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在自然界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记。而这种对自然界的改变必须是有限度的,必须是适当的。但是自从工业文明以后,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自然界成为人类无限掠夺、疯狂索取的对象。因此,要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而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设生态文明。

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威胁

工业革命使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然而工业文明却是一把令人敬畏的“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危机。地球的物种在不断衰减,几乎每天都有物种濒临灭绝的告急;侵犯人类的恶性疾病急剧增加,让人类束手无策;城市化建立的高楼大厦,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石油提高了人类的速度,却带来了不断的中东之战;化肥农药提高了产量,有毒物质却进入了人类的血液;化学药品的滥用,降低了人类的繁衍能力…大自然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她已经伤痕累累、无力可支,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发怒,以生态危机的形式无情地报复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完全失衡,人类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

然而自然也并不总是扮演默默的单向承受者,它会以自然规律的形式把自身过度的负荷转移到人的身上,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处于失衡状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还进一步诱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因此生态是否文明,决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可能引起社会关系的失衡,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三、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季不时,水旱不调,天灾频繁,人们衣食不保,甚至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无疑犹如建造一座空中楼阁一样。因此,和谐社会呼唤生态文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和谐一旦构成,生态亦在其中。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所以说坚定不移的走生态文明之路,毫无疑问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以解决。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被提到决策的战略高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更高生产力基础上的绿色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建设生态文明,重构自然、人与社会有机发展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有效途径。为此,首先要大力树立和弘扬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提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其次要运用好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和低碳经济,探索建立绿色GDP,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法治建设,继续完善环境立法,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之路,就一定会建成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