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的胸怀打造最著名的“非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3

以发展的胸怀打造最著名的“非遗”

桂也丹

桂也丹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吉祥,伴随着灿烂辉煌历史文化的催生,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机遇,荟萃黄梅戏艺术时代精品的第五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分别在2009年丹桂飘香时节精彩落幕了,这是中国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盛事。值此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联想到2009年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黄冈市文化局局长肖红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要让黄梅戏成为最著名的‘非遗’。”这不仅反映了一名文化工作者为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意识和坚定信心,而且表达了黄梅戏发源地人民群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更体现了广大文化工作者为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值得庆幸的是发展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已被黄冈市委、市政府列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由市政府领导班子负责集中督办落实取信于民的重点事项之一。

黄梅戏艺术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地方剧种,其根本属性是本土文化。这个本土文化的属性,蕴含着中华文化和长江文化两层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大精深的胸怀,又体现了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委婉秀丽的典雅风范。其民族特色鲜明,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黄冈市乃至湖北省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奇葩,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之一。

一改革开放以来,在湖北省特别是鄂东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认真落实湖北省委关于“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指示精神,遵循省文化厅提出的“学习、继承、借鉴、革新、创造”的指导方针,实施“一个中心(以艺术创新带动艺术质量全面提高为中心)、四面出击(东向安徽学习竞争,西进武汉立足定位,北上首都唱响湖北品牌,南下沿海扩大演出市场)”战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繁荣和振兴黄梅戏艺术作出了努力,使湖北黄梅戏艺术事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但面对湖北黄梅戏发展现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研究断层、创作滞后、市场危机、发展失衡、后劲不足等重重困难;面临着重眼前、轻长远,重投入、轻体改,重生产、轻市场,重创作、轻研究,重红花、轻绿叶,重专业、轻业余,重大台、轻小台等七大弊端的阻碍;面临着来自安徽省的理论创新、剧目创新、艺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虽有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但新举措不够。如果继续抱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牌,继续搂着“黄梅戏娘家”的金字匾,不确立科学发展的创新思路,不改革现有体制和机制,不做艰苦的发展工作,不用强有力的理论作支撑,黄梅戏故乡将空有其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将成为一句空话!

黄梅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进而蜚声中外。其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其曲调流畅悠美,琅琅上口;其表演载歌载舞,欢快活泼。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各个阶层的观众和听众。黄梅戏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意义旨在于唤起人们的抢救和保护意识,旨在于通过对“遗产”的传承、创新和重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此,我认为当前必须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1.确立创新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传承提升地位,创新推动发展。展望黄梅戏的发展前景,从宏观上看,这个挑大梁的任务仍然在安徽省。因为安徽省在当今基础深厚、体系完备、人才集中、水平先进,是举全省之力把黄梅戏当着他们的主要剧种来抓,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每年都有新的成绩。其黄梅戏艺术产品除传统的舞台表演剧目外,还有电影、电视剧、音像制品、理论书籍、艺术期刊、本科学校、专业研究所等。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黄梅戏氛围、群众基础都优于湖北省。尽管受到多元文化艺术市场和文化娱乐空间的影响和冲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湖北省一样艰难,但由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和三十多个县级剧团的艰苦奋斗,加上电影、电视、音像的紧密配合,全国连锁的黄梅戏会馆有限公司的加盟,黄梅戏发展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就湖北省而言,传承、创新、发展黄梅戏的任务,人们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和刚组建不久的湖北省地方戏剧曲艺术剧院上,但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黄冈市,也有着雄厚的艺术基础,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随着时代的前进,黄梅戏艺术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都承载了时代赋予的重托,在创新、发展黄梅戏艺术上,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黄冈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对发展黄梅戏艺术将会竭尽全力,绝不会停滞不前,虽然人力、财力、物力不足,时代和鄂东人民还是要求发展自己的乡土艺术。它的发展前景,虽不能波澜壮阔、万紫千红,超越安徽省艺友们的步伐,但就黄冈市的主、客观条件而言,还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力量。但仅靠鄂东地区的几个县去打造最著名的“非遗”,振兴湖北黄梅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省委、省政府要以发展的胸怀与眼光,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在加快推进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慎重确立发展湖北黄梅戏的指导思想,把发展黄梅戏作为省级文化战略来抓,进一步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品牌地位,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艺术项目,列入湖北省“十二五”计划,为传承、创新湖北黄梅戏艺术指明方向。

去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出台《关于发展和保护地方戏曲的通知》,省主管部门要依据这个文件精神,结合湖北的实际,制定出台湖北黄梅戏艺术发展的意见,为打好黄梅牌,唱响黄梅戏,发展黄梅戏产业指明方向,用“政府行为”促进黄梅戏融入市场经济大潮。要进一步加大黄梅戏艺术院团改革力度,加快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激活运行机制,尊重艺术发展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着力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投入扶持、评价奖励等机制。从组织领导到政策措施,从人才培养到艺术生产,从剧本创作到市场开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和发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把湖北黄梅戏艺术事业做大、做强、做响。

2.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精品剧目。剧目是戏曲剧种经过舞台表演的文学载体,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脚本,也是编剧创作、舞台表演、观众欣赏这一动态系统的起点。戏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剧种的存在和发展,不能没有精品剧目。而精品剧目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融艺术价值、实践价值、欣赏价值于一体的戏曲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说,精品剧目不仅是对传统范式的传承,而且是现代创新实践的延伸。要打造精品剧目,必须树立精品意思、创新意识、观众意识。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期待,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为广大观众所乐于欣赏,乐于接受的素材,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重大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创作、生产出高质量的艺术精品,实现黄梅戏艺术的内在价值。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剧目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昆剧的《十五贯》、黄梅戏的《天仙配》、《女驸马》就是最好的证明。昆剧、黄梅戏的成功传承和创新,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和创新,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因此,抓好剧目创作,加强剧目建设,对于民族戏曲的振兴和发展至关重要。湖北黄梅戏理论家桂遇秋倾毕生心血抢救挖掘、校勘出版的三百余本(出)黄梅戏传统剧目,结束了几百年来历代黄梅戏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文字版本剧目的历史,是集黄梅戏传统剧目之大成的一个系统比较完整的剧目资料,是中华民族戏曲遗产中的一份重要财富。目前湖北、安徽进行改编整理的有影响的大本戏不超过10本,小出戏只有16出,还有大量的珍珠埋在泥土里。近年安徽省剧作家濮本信根据黄梅戏传统小戏《砂子岗》,融入现代素材改编成《婆媳之间》,鞭挞了过去是婆婆磨媳妇、现在是媳妇磨婆婆的社会现象,构思新颖,时代性强,深受观众好评。湖北省剧作家湛志龙根据黄梅戏传统小戏《王瞎子捉奸》,创作改编的黄梅小戏《回门》,于2009年6月3日随黄冈市文化代表团,赴芬兰科沃拉市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首次将黄梅故乡的黄梅戏带出国门,影响深远。因此,发掘、整理、上演黄梅戏独具特色的剧目,仍然是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现代戏的创作还是个薄弱环节。湖北省建党的历史较早,湖北人民为夺取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很大的牺牲,造就了两百余名共和国将军和成千成万名全国著名烈士。这些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在戏曲舞台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2006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进行了成功尝试,推出了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将传统的黄梅戏戏曲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与现代戏曲舞台艺术表现相结合,开创了现代黄梅戏艺术的新天地。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科学家的拳拳报国之心,其探索精神和高贵品质跃然舞台,这是黄梅戏乃至中国戏曲领域的又一次创新,展示出湖北黄梅戏艺术的新发展。

作为地方戏曲,黄梅戏艺术有着自己的特定市场和观众群。为此,要更新剧目生产观念,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品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树立观众第一、市场第一、效应第一的指导思想,走出为专家创作,为参赛生产、为政绩投入的误区,彻底制止“创作一个,生产一个,参赛一个,丢掉一个”的短期行为。扩大实践演出,努力还戏于民,走产业发展之路。加强作品推介,不断修改锤炼,以优秀作品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实现艺术自身的最大价值。要改革剧目创作体制,创新剧目生产机制,建立新的黄梅戏艺术生产机制,设立湖北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面向全国招标征集优秀剧本,对新剧目的创作、生产进行扶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艺术生产格局,努力打造精品名牌剧目。

3.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领军人物。一切艺术都是人的艺术,人是艺术的核心。编剧创作的剧本,只有通过舞台表演,才能把“案头之作”变成“场上之戏”。精品剧目是领军人物的平台,领军人物是精品剧目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所以黄梅戏艺术事业要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剧目、在于人才、在于体制和机制、在于领军人物、在于培养后备力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省黄梅戏艺术界国家一级人才不少,但如今活跃在黄梅戏艺术舞台上的却不多,像余笑予、张辉、杨俊这样的“国腕”级领军人物更是凤毛麟角。各专业剧院(团)挑大梁的演员严重老龄化,新的年轻演员后继乏人,年龄的梯次极不合理,新老交替十分困难。从理论上讲培养一个戏曲演员至少需要6到10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淘汰率较高,真正能成为成熟的、挑大梁的表演人才屈指可数。由于受现行运行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制约,优秀艺术人才招不进来,招进来的又难以留住,黄梅戏艺术人才匮乏、青黄不接,是摆在黄梅戏创新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黄梅戏后备人才队伍,为黄梅戏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从长远看,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管理、市场、理论等各个门类,全面培养黄梅戏艺术人才,冒尖学员可以尽快补充到现在的演出队伍里来。建议恢复行之有效的“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戏曲人才培养传统模式,以缓解目前表演艺术人才断层断档难题。在关心已经崭露头角的名演员的同时,更要关心“蓄势待发”的青年演员。只有让大树让出一点阳光,浓荫之下的小树才有可能比大树成长的更快、更高大。

从当前看,要抓紧抓好现有黄梅戏拔尖艺术人才的培养。对已经涌现出的有才华的中青年演员,要切实珍惜他们的青春,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因人写戏、因戏配人,加大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黄梅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强根固本。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尽管在建国前就初露锋芒,负有盛名,但如果不是《天仙配》、《女驸马》这两本戏给她提供了广阔的表演天地,她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艺术、俊美的舞台形象,就不会为全国广大观众所知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严凤英的成功演出,又大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我们的编剧应该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经验,为有才华的演员写一两本质量较高的好戏。目前我省尚未发现有超过《天仙配》、《女驸马》的文学剧本,我们这一代的戏曲工作者应有志气、有决心创作或改编出超过这两本戏的好本子,使湖北黄梅戏的发展上档次、上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黄梅戏艺术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除以上三点外,还涉及音乐声腔、导演策划、舞台美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开拓、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全方位改革,全方位创新,全方位发展。只有发展,湖北黄梅戏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湖北黄梅戏才有希望。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创新势在必行,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有艺术专业性问题,又有社会科学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需要专家学者、有识之士以及广大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协力同心树立具有湖北特色的黄梅戏艺术形象,让湖北黄梅戏艺术事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把湖北黄梅戏艺术打造成最著名的“非遗”,实现湖北黄梅戏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文艺》下半月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