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53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麻黄汤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53例疗效观察

章寿军

章寿军(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卫生院674411)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146-02

【摘要】目的观察麻黄汤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肩周炎患者10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3例,对照组54例,对2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10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2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肩周炎麻黄汤推拿手法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一种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5年至今治疗5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107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3例,男24例,女2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5岁,平均48.5岁,其中50—60岁47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12天。对照组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6岁,平均49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周。二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2.病例选择标准:均为临床确诊为肩周炎患者,诊断标准:症状: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体征,可有三角肌及前后缘压痛,搭肩试验阴性,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活动显著受限。

二治疗方法

1.治疗组

(1)方药组成:麻黄10g,桂枝10g,桑枝10g,细辛6g,川芎15g,杜仲10g,桑寄生10g,大枣10g,甘草5g,制川乌3g,制草乌3g。上方每日一剂,加开水煎煮半小时,共煎2次,将药液混合分三次温服。一个月为一疗程。

(2)推拿手法:每日1次,一个月为一疗程,手法如下:

1)点压法:点压患者肩井、肩、曲池、合谷穴,从上到下依次点压5分钟。

2)抖法:患者取坐位,术者双手握及腕部,抖动患肢。

3)坐位三动作(以右侧为例)

①内收:术者立患者背侧,于肩前拔筋后,立左侧靠左肩,左手去胸前托提患者右肘,右手自身后放于右肩上。操作时左手向怀提拉,右手掌根节律蹬法,下击右肩等内收达最大限度时,保持不动约2分钟。放松,再重复一次。

②后伸摸棘,术者立患者背侧,左手扶肩,右手握腕,作肩后伸,并向上向脊柱两个方向缓缓摇动,出现松解感时,医者立肩外侧,左手握腕,右手托于肘下,稳住肩及上臂,任其自然左手扶腕,腕与腰背相贴。左手扶腕指一放一收,收即前臂旋后,即和回前臂中主位,重复数十遍。

③旋肩:患者坐位,术者立患者身后,右手虎口背托于右腕上,术者屈肘内收带动患者屈肘,由下内胸前上举。再外旋外展后伸放下。

4)仰位、卧位三法:

①外旋:术者坐患侧,左手垫肘子床面扶定,右手握患腕屈肘旋转,每天1次每次100下。

②外展:术者坐患侧,转身面向患者头侧,仿划船动作,将肩外展。

③梳头:右手轻握腕,左手扶压肘部,作梳头动作。

④上举:术者立患侧,左手托掌心向上举,右手握肘由下向上方向摇动。

⑤擦汗:术者右手扶腕背,左手扶肘关节,始终突出以左手推肘接近额部为主。

2.对照组:芬必得胶囊0.3g,每日两次。

三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痊愈:肩周无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好转:肩周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2.治疗结果:二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

所谓“肩周炎”,就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一种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其中大约有4/5找不到病因,为特发性;1/5可有局部创伤史。或常伴有某些内脏疾患,但诱因却可列举出许多。一般来说,起病与肩部的外伤(有时甚至是轻微外伤)或过劳引起的慢性劳损或局部外感风寒有关。此外,肩周炎尚可继发于颈、胸椎骨关节病变或肩周腱鞘炎、滑囊炎及纤维织炎等疾病。除了肩关节局部及邻近组织的病变可引起肩周炎外,全身性的疾病和其它部位的病变也可能导致肩周炎。例如某些患者的发病与睡眠姿势不良、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另外,某些患者做了腹部外科手术,或同侧手指受过创伤后也有可能患肩周炎。

从病理变化上来看,肩周炎虽为肩关节周围炎症,但却为无菌性的、找不到病源菌的炎症。早期病理改变首先是肩袖和肱二头肌长头等处由于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结缔组织老化、退变;另外再加上长期反复的磨损,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粘连和挛缩等急性或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现象。随后,炎性反应又造成了局部疼痛,导致反射性肌痉挛。如此反复,逐渐形成了局部的纤维化、肩关节挛缩,以致最终发生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在临床上产生了疼痛和运动功能受限的主要症状。由于肩关节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所以肩周肌肉,尤其是三角肌,有时甚至可以发生废用性萎缩。

也有人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免疫有关,病理变化最初可表现在冈上肌肌腱。一般来说,50岁后该肌腱明显变薄、磨损,肌腱止点处的血管供养贫乏区发生局灶性坏死。而该区在外展时常与肩峰下反复撞击,因此,十分容易遭受损害而产生炎症。局部的非细菌性炎症可产生异物型的细胞免疫反应,并逐渐扩展至肩袖其它部位和关节囊,引起弥漫性的关节囊炎。

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病程迁延,时间较长,但有时有自愈倾向。

中医称为“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致病原因不外乎正气虚衰,肝肾虚损,筋失所养,外受风寒湿邪侵袭或外伤而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方用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制草乌温通筋脉,川芎活血化瘀,杜仲、寄生滋补肝肾。对肩周炎疗效较好。同时用手以疏通筋脉,松解粘连,二者合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肩周炎防治80问》.金盾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

[2]《中医骨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第2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