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ficatII~III期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植入治疗ficatII~III期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

张东鹏

张东鹏(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朝阳122000)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145-01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髓芯减压植骨治疗ficatII~III期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治疗ficatII~III期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6例,观察手术前后x线对比情况,并在术后进行Harris评分。结果患者随访12-17个月,以最后1次随访资料作为最终评价依据.术后部分患者疼痛及髋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明显缓解,x线示股骨头囊性变及骨质硬化情况消失,harris评分分别为79~95分。结论对无塌陷或部分塌陷不严重的ficatII~III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多髓芯减压植骨治疗,能有效防止股骨头继续塌陷、延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展,近期效果满意。

【关键词】减压股骨头坏死植骨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常根据股骨头坏死的分期、部位及范围等。目前常应用股骨颈钻孔减压治疗ficatⅠ~Ⅱ期患者,近期疗效肯定。笔者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采用股骨颈减压及自体骨植入治疗6例ficatII~III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未发现股骨头变形塌陷加重,疼痛及活动度明显改善,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3例;女3例;34~48岁,排除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病史,均有不同程度髋部疼痛,x线示股骨头稍变扁,中心密度增高,其关节面下可见小囊状及新月形透光区,关节间隙正常(FicatII~III期),髋关节MR平扫示股骨头正常或略变扁,中心密度增高,关节面下可见多个小囊状及新月形透光区,左侧髋关节间隙稍变窄,内见水样密度影。术前harris评分50分~68。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行股骨颈髓芯减压+植骨

1.2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患侧臀部垫高15°,取左大腿外侧切口,从大粗隆下方往下,长约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及股外侧肌,充分止血后,剥离暴露股骨大转子下方股骨,大转子斜坡下1.5cm处经定位器按前倾15°向股骨头病灶处打入一定位针,正侧位透视针尖位置位于股骨头病灶内,测针于骨内长度,经定位针空心钻头钻入到合适深度后,取下定位针,伸入刮匙行股骨头病灶刮除送检,探及该处有明显囊腔,病灶彻底刮除后,于同侧髂前上棘后方5cm处作一小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骨膜,剥离后切取2.5×3cm骨块,创面止血后将将咬碎的骨块经开口植入于股骨头原病灶囊腔处,植骨充分,透视植骨位置满意。

1.3术后处置术后即嘱患者不负重主动活动髋关节。3个月内患肢不负重,3个月后扶双拐部分负重行走。

2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58分钟,术中出血平均100ml,无术后感染,术后2周拆线,6例获随访,时间为12-17个月。随访期内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髋关节活动度良好,无疼痛,x线示股骨头关节面下小囊状透光区及骨质硬化影基本消失。Harris评分分别为79~95分。

3讨论

髋关节疼痛发生而不能用非手术治疗缓解的,为了避免股骨头坏死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股骨头坏死就要及时治疗[1]。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彻底也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股骨头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X线上股骨头边的塌陷并出现髋关节炎,病变范围大,用人工髋关节来替换坏死的股骨头承担肢体的负重,但是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通常低于15年,很多年轻患者需要2~3次的髋关节翻修,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均较大。

股骨颈的髓心减压打开了股骨头髓腔的封闭状态,减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骨内压,增加血流量,改善股骨头的微循环,有利于骨的再生,中止或逆转股骨头坏死的过程。骨移植术:手术清除股骨头内坏死骨,植入自体骨或是异体骨,起到减压、机械支撑的作用,移入新鲜骨可促进再生。联合采用髓芯减压和自体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将与股骨头相似的髂骨松质骨转移到股骨头上端进行股骨头重建术,使力的传导通过股骨头上端的大转子扩展到股骨距,恢复了压力曲线,改善了关节功能,表面骨组织在压力摩擦下可化生为软骨,进一步恢复髋关节功能。既可提供软骨下骨结构性支撑,延缓了股骨头塌陷时间,推迟了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又可避免带血管腓骨移植和无血管植骨技术所带来的病损,该方法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手术风险低等优点。对于坏死面积较小,塌陷面积不严重的FicatII~III年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贾卫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内压变化规律及减压术的改进[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8).

[2]田冉杰,扈文海.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头塌陷的预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