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好课堂第一锤,成就一堂好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敲好课堂第一锤,成就一堂好课

邹丽红

——谈小学品德课的导入艺术

(资中县龙山镇中心学校资中641200)

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开讲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像一块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必然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功的导入是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结合学情和教材实际及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前奏性活动,不是一味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不顾教学本身的有效性、游离于课堂之外的不该有的“多余”。所以,导入除了激励、吸引学生参与之外,还必须有承前启下后、“搭桥铺路”的功效。

下面是几种小学品德课很具实效的导入。

一、设“悬”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有意识的提出具有刺激性的悬念,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强化学生期待、渴望的心理,使导入能像磁铁一样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诚实不需要理由》一课时,课始老师讲述故事: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诚实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二、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动画片、猜谜语、歌曲等形式,以“趣”导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例如教学《平安走天下》一课,教师播放交通安全事故视频后课件出示交通安全事故的数字统计资料,让学生从中知道交通安全事故分可怕,让学生产生想为交通安全做点事的想法。此时,教师换上警官服,每一名学生变成安全中队的队员,起立集合、整队(集合音乐响起),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卫士,应该知道些什么呢,导入新课。

三、以“思”导入

“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而不思则罔”,也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在小学思品导入环节中以“思”导入,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刻,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如教学《当火灾发生时》的导入,师先提问:“当火灾发生时,大家都知道应该打119火警报警电话。但是,当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时,又有哪些部门参与救火?他们各自的任务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听课。

四、激“情”导入

情感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导入,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是这样导入的:教师播放同学们熟悉且喜欢的歌曲《吉祥三宝》要求学生听歌曲猜歌名、谈听歌后的感受、想法,然后交流自己与爸妈一起快乐生活的照片。此导入通过歌曲的欣赏与解读,来调动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如:教学《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的重点是感受、体验、感悟爸爸妈妈为家庭的温馨付出的辛苦,明白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看后教师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五、作“比较”导入

小学品德课程中有的教育主题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如教学《团结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强大。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比较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然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还是折不断,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总之,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导入一定要在遵循“实用”、“简洁”、“切题”的原则基础上,“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千变万化”,在第一时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把学生的经验“诱”导出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找准课堂切入点,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快乐地进入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德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