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尿病人泌尿系感染的护理干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留置导尿病人泌尿系感染的护理干预观察

葛秀芹

葛秀芹(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310024)

【摘要】目的:观察留置导尿病人泌尿系感染的护理干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100例留置导尿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护理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护理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进行护理干预。评价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总尿路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总尿路感染率、住院时间分别为(5.5%、6.8天)、(22.2%、7.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效的护理能够减少留置导尿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率减少住院时间。

【关键词】导尿;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89-01

近年来,交通事故增多,因外伤需留置导尿病人大量增加,在医学上留置导尿是经由尿道插入导尿管到膀胱,引流出尿液。导尿分为导管留置性导尿及间歇性导尿二种。前者导尿管一直留置在病人体内,在病情许可时才拔掉或定期更换新管子。后者则每隔4-6小时导尿一次,在膀胱排空后即将导尿管拔出。无论何种情况均造成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病人的比例加大。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很大几率发生菌血症,严重导致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发生后病人死亡率极高[1]。积极寻找留置导尿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并针对性护理,不仅能有效减少泌尿道感染,还能提高患者的原发疾病的治疗疗效。因此我们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100留置导尿病人进行分析,将患者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100例留置导尿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护理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护理组平均年龄(55.6±12.4)岁,其中男性30人,女性25人;对照组平均年龄(56.1±11.4)岁,其中男性22人,女性23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入选标准入选标准:(1)就诊时一般资料以及治疗情况完整。(2)泌尿道感染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关于泌尿系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3)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护理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药物有过敏者。(4)有肾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者。

1.4护理方法护理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进行护理干预:(1)严格无菌操作:导尿前高锰酸钾片清洗会阴,操作者严格消毒,插管轻柔。(2)会阴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排便,排尿后及时进行会阴护理,用碘伏棉球擦拭。(3)多饮水:护理人员应该鼓励留置导尿患者多饮水、达到生理性膀胱冲洗效果。(4)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焦虑抑郁不了情绪。

1.5评价标准评价护理组和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及住院时间。

1.6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X2检验法。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护理组和对照组尿路感染率比较护理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总尿路感染率、住院时间分别为(5.5%、6.8天)、(22.2%、7.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泌尿道是尿液贮存和排出的通道。尿液经肾、输尿管、膀胱排出尿道。尿路的某一段出现机械性或功能梗阻,则引起尿路扩张,尿液滞留,时间久后产生感染、结石。导尿管是保持尿路畅通的重要手段[3]。临床上主要有双腔气囊导尿管和三腔气囊导尿管两种,两种方法护理手段不一样。

双腔气囊导尿管系硅橡胶或涂硅油的橡胶管,相容性好,对粘膜刺激小。一般采用气囊注水单,但是不宜过多,导致气囊过大,刺激膀胱三角区,引起疼痛,一般注水8毫升足以防止滑脱。导尿管是异物,留置时间过长,导致尿路感染,此时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要点:多饮水,保持尿量“清洗”管道,经常巡视病人,防止管道扭曲,必要时术后应用抗菌药,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每天更换引流袋,引流袋高度不要高于导尿管,男性要注意发生附睾炎,及时报告医师,必要时拔管。定期送检尿常规和尿培养[4]。

三腔气囊导尿管为进水腔道,主要用于膀胱持续冲洗小血块和脓性粘液。护理要注意冲洗用生理盐水,温度不易过冷或过热,低温冲会刺激膀胱,加膀胱内压,加重膀胱出血。冲洗速度根据引流液随时调整,可加去甲肾上腺素控制出血。血块堵塞导尿管,及时处理。血块堵塞导尿管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取冲创器用生理盐水冲洗,多可化解,若冲洗无效,必须送手术室。夜班护士,要主动查房,观察冲洗液滴速,色泽、引流是否通畅。因此,一名优秀护理人员,熟练的技能和责任感都不可或缺[5]。

我们认为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没有到位,使细菌经导管腔逆行进入膀胱引起的感染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6]。因为插管导尿是侵入性操作,可引起尿道黏膜破坏,使黏膜屏障受损,而且长期放置导尿管,人体会产生排斥反应,削弱尿道及膀胱的防御作用。其次留置导尿的感染多来自尿道口,易受粪便污染,尿道口的细菌就会沿尿道间隙上行,导管表面的生物膜变成保护细菌的天然屏障,使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大降低[3],长期留置尿管导致膀胱残余尿量不足,不能将细菌排出出尿道,而膀胱冲洗可损伤膀胱黏膜,增加感染机会,严重时加重尿路感染,因此需要告知患者每日多饮水,可以达到冲洗尿道的效果,使膀胱内细菌排出体外[4]。

表1护理组和对照组尿路感染率比较

参考文献[1]钟秀玲,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68.[2]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82.[3]魏建民,李晓阳,孙桂华.不同尿液引流方法与尿路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02,12(11)826.[4]刘冬兰,齐洁,谷建风,等.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1):35.[5]林英.不同护理措施对留置尿管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干预作用[J].现代护理,2012,(11):169-170.[6]张静.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