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的相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的相关研究

吴文盛

吴文盛

(广东省汕尾市人民医院5166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残胃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情况。方法:对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子胃镜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两组感染率情况。结果: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残胃患者中30%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感染率达到75%,高于对照组(18例感染,感染率为45%)(P<0.05)。结论: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明显偏高,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的特性及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依据。

【关键词】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215-02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消化道疾病中十分常见,它是一些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致病的原因。对于胃疾病患者在进行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较高,是临床上比较重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1]:临床上,对残胃患者电子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门螺旋杆菌较少感染部位在检测时阳性率较高。因此,临床上研究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的相关性。对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调研中,共有47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中,26例计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9例胆汁返流性胃炎(BRG);12例胃溃疡(GU);6例十二指肠溃疡(DU);2例胃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程(n,x-+--s)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电子胃镜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组在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时使用钳子夹取患者胃黏膜组织,然后使用HP-102型试剂进行检测。实验中,胃镜检查仪器:纤维胃镜和奥林巴斯V70型电子胃镜(上海医学光学仪器厂);病理组织学检查仪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残胃患者中30%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感染率达到75%,高于对照组(18例感染,感染率为45%)(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比较(例,%)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使得临床上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越来越高,并且我国临床上感染率也比较高,部分地区甚至达到60%。从发病率角度来看:幽门螺旋杆菌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在2001-2004年对我国19个省市39个中心的Hp进行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果显示: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并且其感染率与患者的居住条件、文化程度、饮用水等关系密切[3]。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医学界目前公认的能够在胃中存活的微生物,它是一种单极、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鞭毛能够使其在人体胃中有足够的能动性,使其能够穿过胃黏膜定居在人体胃上皮细胞。当患者发生然后后,幽门螺旋杆菌能够损伤人体胃肠道黏膜,加快了胃肠细胞更新。同时,病灶部位能够增加自由基、超氧化物生成,长时间则会造成肿瘤细胞的形成。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在残胃患者中,当患者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采用电子胃镜检查时能够看到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对于正常人则看不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由此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和残胃患者之间关系密切。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很多炎症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因子,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增生,其可能是由于人体胃粘膜出现损伤后的代偿反应[4]。

而从病理学角度来看:Hp和多种疾病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病菌致病机制比较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其中主要包括:Hp的定植、毒素引起的胃黏膜损害、Hp感染后胃泌素等造成胃酸分泌异常等,这些因素都能够造成机体胃部粘膜等发生损害,当患者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会造成人体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增加体内硝酸盐细菌的繁殖速度,如果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致癌[5]。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残胃患者中30%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感染率达到75%,高于对照组(18例感染,感染率为45%)(P<0.05),由此看出:残胃患者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该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预防。

本文通过对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进行研究能够发现残胃患者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概率要高于正常人群,且空肠等非常规Hp感染位置经常出现检测阳性,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后继研究提供依据,能够为深入研究残胃Hp感染特点及防治残胃癌发生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本次调研中也存在很大缺陷,一方面,临床样本数较少;另一方面,受设备等调节限制,数据搜集和处理时可能存在误差,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明显偏高,:残胃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能够为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的特性及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舰.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组织MMP-2和MMP-9表达及其对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5(7):755-757.

[2]欧阳红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山东医药,2009,49(32):110-112

[3]王建馗.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的相关性.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3):268-270.

[4]林怡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9,13(7):598-599.

[5]张莉,付晓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研究现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8):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