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黄必利与利培酮治疗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氨黄必利与利培酮治疗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杨奎娟刘超

杨奎娟刘超(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110168)

【摘要】目的比较氨黄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12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氨黄必利和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氨黄必利组显效率73.3%,有效率90%,利培酮组显效率66.7%,总有效率8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HOQOL-100各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差异(P>0.01);氨黄必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利培酮组为1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黄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小,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氨黄必利利培酮精神分裂症

氨黄必利与利培酮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均有疗效,为探讨氨黄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差异,对2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0年1月至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及躯体疾病患者、酒及药物依赖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有严重攻击行为或有自杀企图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氨黄必利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16~60岁,平均(27.4土4.0)岁;病程1~9个月,平均(5.4土2.7)个月。利培酮组男32岁,女28例;年龄16~60岁,平均28.5土4.0)岁;病程1~11个月,平均(4.2土2.9)个月,两组以上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停服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清洗1周。两组均口服给药,氨黄必利组氨黄必利起始剂量为20mg/d,2周内依据疗效以及不良反应逐渐调整至60~120mg/d;利培酮组利培酮起始剂量1mg/d,间调整至3~6mg/d,治疗过程中出现失眠或锥体外系反应时,可酌情配合使用苯二氮卓类或抗胆碱能药物。

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4及8周,根据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按4项标准评定临床疗效:PANSS总减分率≥75%;≥50%且<75%为显效;≥30%且<50%为好转;<30%为无效;以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改善状况;不良反应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进行T检验及相关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氨磺比利组痊愈24例(40.0%)、显效20例(33.3%)、好转10例(16.7%)、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90.0%;利培酮组分组为22例(36.7%)、18例(30.0%)、12例(20.0%)/、8例(13.3%),总有效率8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PANSS总分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分从治疗4周开始,精神病理分从治疗2周开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治疗8周末,氨磺比利组阴性症状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其他阶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WHOQOL-100评分比较

治疗8周后,两组WHOQOL-100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不良反应

氨磺比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例(16.7%)。其中Q-T间期延长1例,锥体外系反应3例,口干2例,便秘1例,闭经2例,胸痛1例;利培酮不良反应发生率11例(18.3%),其中锥体外系反应5例,闭经1例,体重量增加2例,便秘1例,嗜睡2例。不良反应均为影响治疗,经处理后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

表1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x±s)

注:与治疗前后比较,P<0.01

3讨论

氨磺比利是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属于苯甲酰胺类药物,具有高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的拮抗作用,其对D2/D3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对D3受体的亲和力是对D2受体的2倍,与氟哌啶醇和氯氮平都明显不同,对其他多巴胺受体亚型包括D1、D4、D5受体几乎无任何亲和力,同时对5-HT、αα-肾上腺素、组胺H和胆碱能受体都不具有亲和性,故不具备高5-HT2A/D2拮抗比率这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重要特性。氨磺必利的非典型性主要表现为对边缘系统D2、D3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对突触前D2、D3受体的阻断作用。动物研究表明,氨磺必利在低剂量时(<10mg/kg),对突触前D2/D3受体具有较强亲和力,能增强DA的传递和改善阴性症状;高剂量时对突触后D2/D3受体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能抑制DA的传递和改善阳性症状,这一特点在中脑边缘叶尤为突出,而在纹状体并不明显。[1]

本研究结果显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在用药的第二周,两组PANSS分值已明显下降,说明两种药物此时均已明显起效,且起效较快,至治疗第4、8周,两组的PANSS分值下降更明显,显示出两药更显著的抗精神病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均有显著的疗效,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主要是锥体外系反应,程度多为轻中度,经过对症处理即可缓解;其中氨磺必利组EPS呈剂量——依赖关系,体重量的增加较少于利培酮组,氨磺必利较高剂量时血清PRL升高的发生率与利培酮相似。与有关文献[2]报道一致,氨磺必利不良反应方面极少见Q-T间期延长,如发生其严重程度与高剂量相关,国外多篇文献报道大剂量可引起Q-T间期延长[3-5]

两组WHOQOL-100各领域都有改善,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且氨黄必利体重增加较少,依从性好,故氨黄必利是一种有效的抗精神病药,但氨黄必利高剂量应用治疗阳性精神病症状时,血清泌乳素升高明显,建议适用于阳性症状丰富的男性患者。

本研究显示,氨黄必利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症状有显著疗效,且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作者认为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8-349.

[2]江开达.精神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9.

[3]IsbisterGK,BalitCR,MacleodD,etal.AmisulprideoverdoseisfrequentlyassociatedwithQTprolongationandtorsadesdepointes[J].JClinPsychopharmacol,2010;30:391-395.

[4]WardDI.Twocasesofamisulprideoverlose:acauseforprolongedQTsyndrome[J].EmergMedAustralas,2005;17:274-276.

[5]StevensonRJ.Amisulprideoverdose:suggestedmanagementofprolongedQTc[J].EmergMedJ,2010;27: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