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简述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

许兴山

身份证号码:41010219750511xxxx

摘要: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的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建筑施工企业效率和质量相平衡的需求,其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作为土体加固与桩工技术的“结合体”,它有效地克服了桩孔技术的缺陷,同时也增强了撞击的承载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本文以此技术为对象展开研究,对其中的若干要点展开分析,以供广大施工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分析

所谓后注浆技术,是指通过在桩工技术的基础上,配合土体加固技术,利用渗透珠江、劈裂注浆等方法来规避桩孔技术的一系列缺陷,例如,土壤松动、底桩沉积物、侧桩泥等,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土体稳定性,进而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该项技术应用实践表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噪音低、不存在挤土效应,比较适合城市空间中高层建筑施工,尤其是对于一些“城中村”、“老城区”等建筑对象,此类建筑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建筑系统长期得不到维护,导致孔底沉渣数量较大、不易清理,采用后注浆技术之后可以消解桩周阻力,简化施工流程。

一、建筑工程中后注浆技术现状与发展

(一)后注浆技术现状

客观分析,建筑工程中后注浆技术与城市化建设具有较强的“伴生性”,前者在技术层面的研究以应对后者在应用方面的效果,城市建筑施工中较多采用了这一技术,施工过程中需要预先埋设注浆管道,当珠注浆桩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利用高压灌浆泵向注浆管诸如水泥砂浆(事先调整水灰比),由此形成对桩底沉渣、桩端持力层及桩泥渗透。实践表明,后注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桩的承载能力,同时在进行压实和巩固之后,能够延缓桩体变形速度。

结合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化建筑发展格局,导致当前大量建筑项目中均存在问题与不足,这也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层面存在技术标准、规格不统一的缺陷。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树立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大力推广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建筑施工质量方面,更从整体上形成了工艺完善、施工规范的促动性。

(二)后注浆技术发展

钻孔灌注桩在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现代化建设趋势下存在不可逆转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社会发展本身的规律所致,先进技术不可能被陈旧技术所取代,且应大型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这一事实,后注浆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高端。另一方面,源于现代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强烈呼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生的安全事故也是触目惊心的,从保障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双重角度出发,施工技术层面也会不断注重这一技术的推广。

结合技术特征分析,后注浆技术对于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考虑的综合影响因素较多,如施工环境、地质因素、施工流程、现场管理等,还需要解决一些常态性问题,例如,孔底沉渣的出现是引起桩端持力层性质变化的关键,容易形成可压缩垫,成为当前影响力的单桩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后注浆技术是施工层面对土体加固的一种新技术技术,是现阶段新的加固技术和桩体施工技术的有机结合,确保工程建设风险可以有效地控制和保证。它不仅克服了固有的缺陷桩孔过程中,通过浇铸的钻孔灌注桩桩底和桩侧部增加了一个广泛的土壤,以提高桩基承载能力的建设。后注浆桩不仅是在泥浆墙,也被广泛使用在各类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二、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常见问题

结合建筑工程中的实践,常见的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导管提漏。这一问题在施工中出现的机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1)注浆料调配不合理,导致混凝土的年度过高,由此施工人员在测量钻孔灌注桩的深度时,无法保障混凝土浇灌高度的准确性,从而造成导管脱落、拔脱等现象。(2)导管堵塞。这一问题也会造成导管提漏,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忽略了使用上下提振提取的方法,导管预埋的深度过浅,造成混凝土测量时表面高度不准确(或核对不准确),由此造成导管提升时出现重大失误。

另一方面,混凝土配比不符合要求。灌注桩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以及一定比例的水、沙等,混凝土配比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灌注桩应用效果。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混凝土材料质量、现场操作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混凝土配比经常出现不合格的现象。配比要求,灌注桩所用的混凝土砂率要控制在45%左右,水灰比在40%-50%之间,混凝土塌落度应控制在16-18cm左右,粗骨颗粒直径要小于40mm以下,在此基础上保持混凝土浆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易性特征。

三、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中钻孔灌注桩工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和大直径钻孔扩底灌注桩施工工艺。其一,为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其施工流程为:钻机就位后,用吊线、水平尺等检查导杆,校正位置,使钻杆垂直对准桩位中心。桩孔钻成清孔后,应尽快吊放钢筋,灌注混凝土不要隔夜,灌注混凝土时应分层进行。其二,为大直径钻孔扩底灌注桩施工工艺,其施工流程包括:场地平整→放桩位线→钻孔机就位→机械钻直孔→人工清直孔及扩孔→扩孔清底→检查→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相关工艺要点如下。

(一)承载力的提高

施工之前应与设计人员做好较低工作,探索后注浆技术开展的可行性,桩底压力压力注浆技术应用在灌注桩,改变了桩底、桩周围土体的物理学性质及其桩——土界面的解除条件,从而改变了灌注桩的施工性能和承载能力。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的注入桩端土提,桩底土体性质、桩长、注浆压力、注浆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浆液在桩底及桩侧分布情况的不同。

(二)成孔的垂直度

钻孔灌注桩的垂直度是保证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垂直度的检测应该是保证桩身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避免钻孔倾斜,在钻机就位和钻孔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校核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倾斜及时纠正。对于地基不均匀,土层呈斜状分布和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的情形,施工前必须作好准备。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使用自重大的钻机和刚度大的钻杆则较为有利。

(三)成孔的深度

一方面,如测量有误达则不到设计深度。一般施工队伍常用的测绳一经水泡就会出现收缩现象,有的收缩量可达1%左右,测50m的孔就会产生0.5m左右的误差。采用细钢丝测绳要当心数标松动错位。彻底避免误测的办法是在施工现场或附近地面上设置长度标记作为准绳,每次终孔一定把测绳拿去核实。

另一方面,钻孔入岩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更多的是由于地层分布不均匀,如岩层分布成倾斜状或起伏变化剧烈导致判断失误。入岩深度的控制因钻孔工艺不同而有所区别。反循环工艺和冲击钻成孔的桩,可采用岩样鉴别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材料、设备、工艺等不断引进,能够对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完善。本文中分析了后注浆施工技术的若干要点,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常见问题预防,从而有效地保障施工质量、成本与进度。

参考文献

[1]杨峰.某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的施工技术要点初探[J].江西建材,2018(03):56+60.

[2]张永伟.解析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0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