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眼外伤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张彦杨巧枝

张彦杨巧枝(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河南洛阳471003)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1-0174-02

【摘要】眼是位于人体最暴露部位的器官,也是人体组织最精密、最脆弱的器官,许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损伤,在眼部常常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失明。人们对眼睛的重视超过了躯体任何其他器官,且多数患者对眼病缺乏常识和了解,眼病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往往更为严重。急诊眼外伤患者受伤突然,视觉改变明显,患者紧张、痛苦、恐惧,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形成心理、生理双重负担。家属情绪失控焦虑烦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而且眼外伤患者术后在外观及功能上与受伤前大有差异,患者常难以接受。在医治眼部创伤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到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征,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这对于正确诊断、正确治疗、早期预防等医疗决策,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外伤急诊患者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我科共收治急诊眼外伤患者50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25.5岁,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

2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都多有伤口、出血、疼痛,突然受到刺激使患者感到恐惧、紧张、不安,故接诊护士要做到冷静、沉着、敏捷,做到有条不紊,一面用温和的语言去安慰患者,一面迅速作出相应的处理。在操作中做到神情自如,忙而不乱,让患者产生安全感。但由于致伤原因的不同,患者有不同的心理活动。

2.1因车祸或打架斗殴等一些有纠纷因素在内的患者这类患者除了和一般患者有共同的心理活动外,还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作出正确的处理或偏向他方,处理不公等。护士对患者首先应关心、理解、同情,耐心向患者讲解,告知患者我们会实事求是,秉公办事,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能够及时如实地反应病情,以便医生及早地作出正确的诊断治疗。

2.2对工作或生活中意外受伤的患者这类患者比较常见,工作中和生活中难免有意外发生,受伤后往往埋怨自责。我们应教会患者积极面对,受伤的事实已经发生,后悔也不能改变事实,只有积极面对,积极治疗才是最重要的,帮助其顺利完成患者角色的转变。

2.3对于年龄在1~3岁的小儿患者其表达能力有限,很多对疾病有帮助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家长,但这种情况经常是在其家长监护不力的情况下意外受伤的,家长有很强的自责情绪,从而影响了对病情的描述。护士应关心、同情患儿,一面安慰患儿,迅速包扎、止血处理,一面安抚家长,让他明白只有面对现实,配合医护人员,才能让患儿尽快接受最好的诊断治疗。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个人实践和主观能动性不同,故心理活动又千差万别。文化水平的差异对疾病及治疗态度带来一定的差异;不同气质性格的病人,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反应方式以及在病房里的表现又各不一样。另外,社会角色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待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也有较大的差异。护士的心理护理工作在于把握了一般心理活动规律后,对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心理护理。

3对患者家属采取的心理护理

3.1对比较有主见且镇静的家属可如实告知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争取家属的通力合作[1],让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面对现实,使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3.2对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家属护士应用温和的语言劝说家属暂时离开患者,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护士应对他们进行劝慰,告知他们的情绪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使患者和患者家属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诊断治疗,使患者尽早康复。

3.3对担忧、焦虑过度的家属护士要做解释工作,弄清原因,让他们对医院的医护人员建立起信任,并和我们一起鼓励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做好急诊室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

其实,大多数眼外伤是可以避免的[2],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眼外伤的宣传教育。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本地区眼外伤的预防应以工人、学生和农民为宣传教育重点,并采取以下措施:①健全劳动保障制度,特别是高危工种,劳动场所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劳动者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②组织眼科专家至学校以讲座形式向青年学生讲述眼外伤的危害性和急救方法;校方应强调体育道德和运动保健,指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护知识。③学校实验室应张贴实验操作规程,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特别是进行酸碱化学物品的实验。④严禁私自燃放烟花爆竹,重点向人民群众宣传其危险性。⑤向家长宣传儿童眼外伤的严重性,不给儿童玩耍高危险性的玩具,如弹弓和玩具枪等。

参考文献

[1]周华秀.急救护理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

[2]葛坚.眼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