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眼”布线,织就学网——基于核心概念的古诗教学例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循“眼”布线,织就学网——基于核心概念的古诗教学例谈

张素婷

第一中学张素婷

关键词:诗眼;关系;学网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言,一般文学作品皆有神髓,是谓“眼”。“眼”乃文学作品的内容或思想感情的焦点。人之眼,借之可窥人之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之“眼”,循之可察诗文中众象背后的隐性内涵和要义旨归,故而,有“片言居要,百意烛照”的妙用。由此,文学作品的内容无论多么丰富驳杂,却总能“形散而神不散”。

许多同仁都在提倡并尝试“基于关键词的课堂教学”,私以为意义非凡。诗歌创作尤其注重诗眼的设置,当然,诗眼有时是显于文本,有时则是隐于文字背后的,但我们仍可以去提炼。故而,古诗教学尤其应该重视对诗眼的捕捉和利用。因为诗歌语言具有特殊性,其中一些语言用的是文字的直指意义,比较好懂。而更多语言则是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通过描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传情达意,有些甚至是纯意象的列锦,解读较难。于是,学生解读诗歌一般是避难就轻,把握浅易的,略过深难的,结果,诗歌读得破碎断章,诗意解读往往不全。若能充分利用诗眼,把握那些难解的诗句与诗眼的关系,那些不知所云的诗句往往就有了方向。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喜爱这首小令,但却读不明,读不透,大量白描的景语尤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若是懂得抓住关键词“秋思”,再去观照这些景语,就会逐渐明朗起来。诗题“秋思”即点明了本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本诗之“眼”,那么,从一般创作的角度去想,所有描述的意象都应有利于表现这种思想情感。于是,围绕“秋思”这个诗眼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

1.秋天里谁在思念谁?

学生:游子(作者)思念家乡、亲人。

2.思念得如何?

学生:“断肠”——痛苦的思念。

3.为何如此思念?

学生:“在天涯”——羁旅漂泊,离乡万里,归期难盼。

以上问题,诗中体现明确,学生易于理解,而其它的就难再推进了。但解读若止于此,则有骨而无血肉,诗境之美、诗情之动人、诗意之丰满永无法体会。于是,我又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中较为难解的景物意象与诗眼“秋思”的关系,具体如下:

4.羁旅漂泊确实是“思”的现实原因。但真正触发或点燃诗人思念之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眼前所见到的秋景。(“秋”——“思”)

5.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的秋景?如何能触动诗人的思念之情?

(1)“枯藤老树昏鸦”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点拨:“枯藤老树昏鸦”不是毫不相干的三个意象,应该是有逻辑的一幅乌鸦归巢图。解读景语时要注意根据诗境揣摩意象间的逻辑关系,全面合理地感知画面。

(2)诗歌依次描述了三幅画面,它们是如何牵动诗人的思念之情的?

参考:望鸟归巢,已然勾起“倦飞”游子的思归之心了。又见身旁“小桥流水人家”,一种平和闲致温馨的家居环境加重了诗人对家的向往。反观自己,正迎着袅袅秋风,走在斜阳残照着的荒凉古道上,天色渐晚,却不知归宿在何方。想来,这时对家的思念是深切得无以复加了。

点拨:诗人描述的三个画面也绝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存在递进逻辑,一步步把“秋思”表达得更加深切淋漓。

6.《秋思》主要表达的是“思”,但我们可以感知到与之相关的哪些思想情感?

参考:“思”是作品的情感主旋律,贯穿全诗,而围绕思念之情又自然衍生出一些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在《秋思》中,诗人先是因思家而心情黯淡,缺乏生趣,因向往家而又带着温情,思而不得,最终展现了无限孤独、痛苦、惨淡和悲凉。这里,“秋思”不是一种断点式的情感,而是一条有逻辑的情感脉络,很生动自然地演绎了一位清秋中的羁旅游子的人文情怀。

7.题为“秋思”,请探究一下“秋”为什么常能引发“思”?

参考:①中秋、重阳特定的文化内涵赋予了“秋”能引人思乡怀人的功能。

②凋残、萧瑟、冷清的意境容易激发人的孤独、冷落、凄凉之感,从而产生思乡怀人的情感。

③秋季的一些典型候物也易直接触发思念之情,如“雁”“捣衣声”等。

诗歌多是以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的诗歌“意”藏得深,而有的显得明,甚至如《秋思》,诗题即诗眼。类似的诗歌不少,如《书愤》等,直接将诗歌要表达的思、愤、愁、悲等主要情感明确于诗中。那么,对于此类诗歌,一次阅读时,适宜引导学生循着诗眼初略地从整体上去把握主要情感及其基调。二次阅读,则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明主要情感(诗眼)的由来。三次阅读,再依次细读不明之处,考量它们与诗眼(主要情感)的关系。这样,诗歌的解读才能由浅入深,由断章而能中贯,赏析得透彻些。以下是针对这类诗歌生成的赏析方法论:

意(诗眼)象(人象、景象、物象)

①抒情的主体和对象①形象的特点

②情感的程度、状态②形象间的逻辑关系

③情感的由来③该形象与“意”(诗眼)的关系

(触发的诱因;现实的原因)

古诗教学应注重关键词教学。诗眼犹如井眼,井口虽小,却可以深掘,发掘得当则内在泉源汩汩而来。诗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循着诗眼由显到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置相关导读问题,就能形成一条有核心有条理的课堂教学纵线,而线上的每个核心问题又可横生出相关的二级问题、三级问题,这样,就能穿织起一张有领有纲有逻辑的教学之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曲径通幽。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