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晏阳初思想的基本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民本:晏阳初思想的基本点

纪书燕1李大章2

纪书燕1李大章2(1.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

摘要:晏阳初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之一,民本是他思想的基本点。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与实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除文盲作新民”是他的教民宗旨;“生计教育”是他养民富民的手段

关键词:晏阳初民本平民平民教育

0引言

晏阳初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法国援助华工开始志于平民教育,回国后遍访中国内地19余省市确立定县试验,其后又把平民教育范围扩展到菲律宾等地,致力于国际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他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前后达60年之久,因此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1943年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十人获得“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称号。1983年90寿辰时,获艾森豪奖章。1987年里根总统颁赠“扫除饥饿终身成就奖”。

鉴于晏阳初在我国乃至世界贫民教育界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其思想关注较多,仅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就有200多篇。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对于其核心思想——民本思想的关注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试图从民本思想内涵的维度(重民、教民、富民、安民、养民)出发,以晏阳初文集为主要凭借,对晏阳初的民本思想进行如下挖掘:

1晏阳初民本思想来源

晏阳初民本思想的由来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答案。他四五岁便开始到塾馆上学,读的是传统的教科书:《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诗经》。晏阳初晚年的自述中说到:“我读的古书,虽然有限,但他们却悄悄地,在我幼小的心田中,埋下了一粒火种,要经过一二十年,我才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那是什么呢?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不论在中国,或是海外,都是民本思想的实践”。不难看出,其幼年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由于他的父亲在传教士开办的福音堂里作中文老师,晏阳初十岁左右到了传教士开办的另一所学校西学堂——香港圣史蒂芬森学堂里读书,开始接受基督文化,并自愿受洗。他常说,“三C(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苦力Coolies)”影响了他的一生,具体来说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精神、姚牧师和史文轩的助人榜样和民间的疾苦、智能。加上当时时人如梁启超的“新人”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影响。使晏阳初的思想里即有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又抛弃了把人划分等级的观点;使他对人的改造方法注重实际;使他树立了“作新民”的教育目标。

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晏阳初的重民思想

晏阳初多次提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几千年的老话,晏阳初认为是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真理。他觉悟到政治经济的基础是人民,如果大多数人民的苦不解除,大多数人民的力不开发,政治不会上轨道,经济不可能发展,国家是没有办法的。晏阳初认为从事乡村工作主要的一个哲学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他主张,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他说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他在《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如果大多数人民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愿,那么国家、社会愈呈新兴、活泼、隆盛的气象。反之,如果多数人民都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愿意解决问题的态度,就会是中华民族的不幸,也将是全世界的浩劫。

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中国之所以被侵略,被一块一块瓜分就是因为丢了本,没有从根本上去重视建民、强民、富民的工作。当时社会的问题纷繁复杂,但根本的问题发生在人的身上,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要从人民的身上去求。“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固遇着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应该想到:其障碍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10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农民运动的使命》)”。

鸦片战争之后,从经历甲午中日战争,到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每经过一次的刺激,中国的爱国志士即想出一个救亡的办法,今日学西欧,明日学日本。但都没有把根本问题认清,因此他们都没有挽救住民族的危机。晏阳初认为民众是抗战建国的根本,“民众重于军队”,军队的力量是有限的,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限的。抗战要继续,非要把民众的力量与武力配合不可。“后方重于前方”,军事的胜利,不仅靠兵精粮足,尤其要有老百姓的帮助。战争的决胜点不再城市,而在广大农村,把后方无限的人力、物力开发出来,前方有限的力量才可以发挥。因此,晏阳初就试图抓住这伟大的后方,教育他们,训练他们,组织他们,发挥其应有的力量。

3“除文盲作新民”:晏阳初的教民思想

晏阳初认为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他致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含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以消除人格不平等的根源。他认为平民教育的“平”,并不是只有“平凡”一个意思,还有“平等”的意思。首先是人格的平等,无论黄人、白人、黑人、穷人、富人,人格都是平等的。其次是机会平等。只有真正实现平等的时候,国家才会稳定,世界才会太平。平教会的会徽就是一“平”字。

平教运动第一阶段为“除文盲”的识字运动。他和同人针对平民的实际,遵守实用的原则,从选字,选实验区开始(首先以湖南长沙为实验区),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广到全国各地。后来,他发现仅进行识字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是不能直接发生效用的,必须同乡村的整个建设结合起来,这完成了他工作的第二次大转变。由于他把中国的根本问题归结的人身上,而通过深入的调查和与平民的接触,他发现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是愚、穷、弱、私,是害了这几种病。于是他针对国人身上的问题,提出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的体魄和公德心,使他们成为四力兼备的“新人”。

晏阳初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并强调必须四力兼备,才能成为“新民”才能成为“完整的人”。他两次回国时还强调:四力俱备才是新民。这一提法是他对梁启超所讲“新民”一词的具体化和重要补充。也正是因为把“人”作为根本,宗旨是培养新民,所以全部工作都坚持以教育为方法、为基础,不仅从扫除文盲,办平民学校入手,而且在任何一项改造和建设工作实施中,都贯彻着对农民的教育、训练、组织工作。

4生计教育:晏阳初的养民、富民手段

晏阳初针对农村当时的经济条件,推行生计教育,以期使人人具备生产的技能,成为自立的国民。通过平民自己的改变,使他们自己解决穷的问题,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提高自己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他设想倘全国人民均有生产能力,国民生计必皆富足,社会经济自极活动,就是将来世界的经济都要受到中国的影响了。晏阳初和同仁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各方面着手。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到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限度的农业科学。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既提高生产的效率,又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到团结的精神。在农村工艺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并提倡其他副业,以充裕其经济,增加其收入。

参考文献:

[1]晏阳初,赛珍珠著.告语人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晏阳初,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曹贱保.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中的民本思想[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

[5]李文珊.试论晏阳初的现代民本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04,(7).

[6]唐献玲.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