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及手术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及手术体会

迟新丰

迟新丰(抚顺市中心医院113006)

【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及手术体会。方法: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7例需要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病例。结果:77例患者手术都取得成功,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36.88±7.22min,住院时间为5.2±1.1d,出血量平均为38.01±3.56ml,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同时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20%,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后,患者都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同时手术过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减少,对于患者术后的身体康复都有着重要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196-01

下面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需要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对患者的疗效结果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7例需要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这77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37例,年龄17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46.3±4.4岁。在手术治疗之前,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有30例是胆囊结石并且伴有慢性胆囊炎的患者,30例是胆囊结石并且伴有胆囊息肉的患者,10例患者是胆囊结石并且伴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9例患者是胆囊结石并且伴有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本次试验患者,全部采用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在患者进行治疗开始时,使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1],之按照顺逆结合切除胆囊,胆囊三角切除困难者,进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手术或者是进行胆囊逆行切除手术,对于部分病情复杂或者是病情比较严重,且难以进行有效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开始后,患者仰卧于手术台,采用Verss气腹针穿刺造气腹术,建立压力大小为10mmHg—15mmHg的二氧化碳人工气腹[2],之后利用三孔法进行腹腔镜下患者身体探查,对于患者的患病部位进行有效的检测,将胆总管和胆囊粘结之处进行手术切除,一边用钛夹夹住动脉远端,一边用钛夹夹住动脉近端和胆囊管,之后从患者的上腹部穿刺孔装袋里面取出散落的结石和胆囊,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出血严重,那么需要对患者伤口处进行盐水清洗[3],同时利用纱布进行止血处理。手术过后,患者服用抗生素进行术后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本次试验的观察指标是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病例[4]。

2结果

2.1本次试验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以及死亡病例结果

通过对本次试验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以及死亡病例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发现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36.88±7.22min,住院时间为5.2±1.1d,出血量平均为38.01±3.56ml,没有出现死亡病例,说明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1本次试验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以及死亡病例结果

3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的医学器械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术,随着我国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医学器械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临床中通过监视器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各部分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测,从而做好疾病的判断,通过利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实行手术,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的治愈效果。因此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各类手术治疗过程中。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77例需要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对患者的疗效结果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同时手术过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减少,有利于促进患者身体各方面的治疗实施状况,对于患者术后的身体康复锻炼都有着重要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德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级手术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283-284.

[2]常安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级手术分析[J].大家健康,2013,07(07):65.

[3]许晓宇.难切除型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06):315.

[4]吴冬.76例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7):3686-3687.